森林重庆:中国林业的一面旗帜
城乡统筹在变革中改善民生
古老的巴山渝水,青春的直辖重庆。从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立,到森林重庆的绿化建设,承载着3200万巴渝儿女的绿化民生梦想,在“一圈两翼”的绿色构筑中得以实现。
空中俯瞰重庆,八万里绿色山川犹如一只腾飞的凤凰。以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展开的“一圈”,是它钢健的躯体,绵延的库区和渝东南地区,是它展翅的“两翼”!
“小马拉不动大车”,有人曾这样预言重庆的发展。山是重庆的灵魂,水是三峡的神韵。如何让山川发挥作用,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重庆务林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探索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森林重庆,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主城区,做强“一圈”城市绿化,集中优势力量,助推乡村激活“两翼”山林。
城市宜居环境提升的排头兵
生态宜居,满足多元文化,通过森林重庆的建设,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重庆不止像一个城市,更像一个大花园。”老百姓感叹道。
然而,重庆务林人并不满足,他们为生态建设发展增设了新的标杆——打造国家生态城区,“以绿色、生态、低碳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率先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森林重庆与民生福祉,是重庆务林人责任意识中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他们坚持用民生幸福作为森林重庆发展的检验标尺。建设森林重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重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林业成效真正体现到民生福祉的提高上。
大渡口区是重庆钢铁集团创立时的所在地。重钢搬迁长寿以后,这里便成为经济滞后、环境脏乱的代名词。
随着森林重庆的建设,大渡口区紧跟发展步伐,率先在全市编制绿色空间规划,打造“公园城区”,建设100个城市公园,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大渡口区农林水利局局长杜锦兴、副局长胡军陪同我们参观时说,近两年来,大渡口区秉持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拆违建绿,疏林增绿,统筹城乡。两年投资6亿元,新增森林面积3.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完成了“两带七廊四十二园”的总体目标,建成了长江沿岸175米水位线到可视第一脊山梁的景观林带。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市民是生态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城市森林建成后,春晖花园的一个市民突萌奇想,在名贵树木掩映中的小区内开个家名叫福来客的餐厅。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食客天天爆满,觉得不到农村同样品到了农家乐的美味。
随着中华美德、义渡、思源等一系列文化公园的落成开放,锦霞街、迎宾道、春晖路等城市干道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地投入使用,大渡口区的脏乱形象得以改观。月月见花,四季闻香,都市品位得到提升,市民心境日益改善。思源公园附近的楼房过去连房屋的主人都不愿意住,现在随着环境的改变,房价上升了两倍多。
几年前,重钢搬迁后,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区招商困难重重,优惠政策一个接一个,但效果不理想。森林工程使环境全新改变,过去请都不来的企业却自动上门要求永久“落户”。在严格的环评审查下,天安数码、桑德科技等9家国内一流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区领导说什么也没想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的难题被森林工程给破解了。工业园不仅荣获了重庆市第一个“园林式工业园区”,还并评选为第四届“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并评选为“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
大渡口的变迁,用铁的事实印证了“环境就是生产力”。他们先后完成了高九路、华福路、金开大道、大学城市科技大道等干道绿化示范工程,高标准建成了江北区江洲立交城市森林精品工程、大渡口建桥生态工业园区、210国道生态鲜花大道、高新园华延生态隔离带,建成江北区鸿恩寺森林公园、龙头寺森林公园等上千亩的城市大公园及各具特色的社区公园382个,“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通道森林工程构建起了基本框架。
市委、市政府明确,在新一轮扩城“运动中”,注重建设开放融合、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重庆将50%的土地用做绿地,使“大火炉”变成“大氧吧”,使城市更值钱,大环境得到大改善。市民普遍反映大树多了,活动空间更大了,称赞“森林重庆”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农村经济后劲增强的生力军
作为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资源在快速向城市聚集的同时,也使城乡距离不断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症结。
为破解“三农”问题,从森林重庆建设启动开始,重庆林业便确立用城市生态林业带动农村林下经济,启动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改革。
森林重庆建设使大量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学会了科学的林业经营方式和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又将市场化的林业机制引入乡村,并有大部分掌握了现代林业技术的农民回乡发展林业产业,把现代城市文明延伸到了农村。
历经两年的发展,森林重庆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有效改变了农村农民的命运,影响并带动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使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与发展机会。基层区(县)结合万元增收工程,将林地管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布局,走出了一条科学建设西部新城的新路。
门前碧波荡漾,房后油桐飘香;自来水引到灶台旁,水泥路修到阶沿口。举目四望,青山丛林中,新修的楼房鳞次栉比,倒映在水中美如画屏。这是我们在三峡库区奉节县潘家村一组亲眼目睹的现实。
潘家村一组是三峡工程的双淹村,村民在开发性移民中选择后靠安置,从平坝搬到了半山腰。森林工程启动后,奉节县林业局帮助他们选择发展林下经济的好路子,培训发展产业的好骨干,帮扶万元增收的示范户。贫困村民谭德智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选择专业发展花椒,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森林重庆影响和带动了农民的致富热情。大渡口区总共只有3万多亩农田,农民在区农林水利局的指挥下,整体移栽银杏大苗,面积占农田的2/3多。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森林工程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参与森林重庆建设达5079万个工日,务工收入达21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森林重庆,呈现出一幅城乡繁荣、产业发达、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的瑰丽画卷。
长江绿色屏障建设的突击队
高峡依旧在,平湖更秀美。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重庆600多公里。三峡水库举世关注,库区移民、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问题堪为全球性的难题。
重庆是整个长江流域中生态环境最为敏感、最为重要又最为脆弱的地区,蓄水保水能力弱,干旱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6万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56%,每年直接进入库区的泥沙约5300万吨。重庆还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地区之一,岩溶土地分布37个区(县),面积4900万亩,占全市幅员的40%,其中石漠化土地约140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质量普遍不高,森林经营和低效林改造任繁重,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仅22%。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重庆在深化推进涪陵、丰都、云阳、奉节4个区(县)示范段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长寿、万州、忠县、巫山4个区(县)的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示范段建设。
森林重庆建设实施以来,沿长江两岸的区(县、市),总共完成工程任务200多万亩,其中新造林60万亩、补植补造8万亩、低效林改造20多万亩、育苗3万亩。巫山县投入资金2815万元,开展“我植一棵树,绿化大昌湖”植树活动,完成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6000亩,栽植10厘米以上的大苗1万多株。
春秋两季,置身库区,随处可见两岸人民植树造林的动人场面。在万州港登上轮渡沿江而下,“武警世纪林”5个大字映入眼帘,只见一排排杨树、柏树、柚树、枇杷树挺立在长江岸边,俨然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身边的母亲河。
在森林重庆建设中,重庆军民每年都利用节假日集体组织到沿江两岸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在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一株株树苗,并在周围筑起了篱笆,采取埋牛羊粪、在树干上绑防寒草绳等办法,确保树苗成活……
在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一批批小树茁壮成长,一片片生态林逐步形成。在森林重庆中新建的生态林大多成为三峡库区的标志性新工程,覆盖在长江岸线上,对治理库区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重庆的长江生态治理之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感动不已。2009年,他带领一批机关的司局长深入库区,专题调研长江两岸生态治理。2010年春天,再赴重庆,在长江岸边与重庆军民共同植树造林。
“绿化万里长江”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已经在他的心中酝酿长久。他和薄熙来的共同企盼,想早日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成国家生态特区,通过开展保护母亲河捐赠造林行动,加快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我们坚信,这必将使统筹城乡的中国林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经过5年、10年的努力,一定会再现“一库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美景,一定会重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自然和谐。
“一圈”带动“两翼”,森林重庆助力民生。雄浑的巴渝山水,养育了坚毅勇敢的重庆人民,在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中,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征程中,森林重庆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谱写更美的乐章!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