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重庆 >> 正文

从“棕色经济”到绿色经济“重庆模式”见成效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6

  重庆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阅读提示
  ■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转型最根本的途径
  ■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企业绿色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基本保障

  ■法规政策和标准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在这一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导和支持下,绿色经济在重庆市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宏观战略和政策基础。从过去几年重庆市在实现绿色转型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转型最根本的途径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91%、18.24%、13.12%,产业结构由15.1∶41.0∶43.9转变为9.3∶52.8∶37.9。第一产业份额下降幅度较大,工业或者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份额大幅提高,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份额有所弱化。总体来说,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既不大又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仍未改变。同时,在当前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内生要求、国家以转型为主线的宏观政策外部驱动以及对产业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紧迫要求的外部因素推动下,重庆市谋划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来实现经济转型。


  根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重庆市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信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加大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初步思路是通过改造老工业基地,培育新型产业和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6+1”工业支柱产业。其中化学工业要形成以长寿化工园区、涪陵化工基地、万州化工基地三大板块为主、相对集中的产业格局。计划到2012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到2015年达到1.4万亿元以上,其中产业优先发展是重点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服务之都,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5%,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5%。“十二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4万亿元以上,其中产业投资1.42万亿元。


  可以看出,重庆市意图通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培育新兴高技术产业,促进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与转型,推动产业的合理布局,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优化城乡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扩大绿色就业。


  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重庆市依托国家支持和宏观政策参与地区发展的综合决策,不断创新环保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机制、工作体系和手段,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环评、监测、审批、执法等抓手,对调整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以长效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与发展共赢。一是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定重大决策(政策)必须经过充分的环境影响论证,招商引资项目环保部门要提前介入,建立了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体系等新的环保工作机制。环境保护规划逐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二是建立了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履职、社会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齐抓共管机制,形成了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市齐抓共管环境与发展工作的局面。三是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及总量减排联席会议等保障制度。2000年起,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将年度环保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部门、大型企业,并将其作为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了“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量化、项目措施落实、监督考核逗硬、奖励惩处兑现”的目标责任机制。


  严格环境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从上游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将严格环境标准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根据主城大气污染较重、渝西地区水资源缺乏和三峡库区水环境敏感等情况,制定了《重庆市产业环境准入标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重庆市电镀行业准入条件》等地方准入标准,以环境容量为资源,以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为准入条件,从产业政策、工艺规模、清洁生产、选址布局、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各地方工业项目的环境准入政策,禁止在城市上游和三峡库区建设威胁水环境安全的项目,禁止在主城区建设使用燃煤等大气污染严重的项目。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从末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关停400余万吨的小水泥生产能力,淘汰了钢铁、造纸、化工等落后产能,共计年减少能源消耗83.6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硫2.9万吨、烟(粉)尘2.5万吨,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关停并转企业2294家,水泥行业已累计淘汰48条生产线638.6万吨产能,火电行业已累计淘汰30台机组25.86万千瓦装机。关停小化工、小钢铁等污染企业53户;关停高耗能、污染企业261家(其中关停涉及水污染排放的企业131家),淘汰建材、化工、冶金行业落后生产线194项,关闭了28家不能稳定达标的造纸企业、14家碳酸锶企业。重庆市对境内的火电厂和大蒸吨锅炉窑炉实施烟气脱硫,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通过轻化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转变。


  加快主城污染企业退出和搬迁,促进企业产业升级。自2001年起,重庆开始进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的探索。通过制定税费征收、土地出让补偿、职工养老和医疗、财税返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按照“退城进园、搬大搬强、消除污染”的原则,企业通过积极采用国内外具有先进水平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淘汰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市场竞争力弱、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扩大规模,使企业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同时,搬迁优化了企业的资产结构,降低了企业负债率,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部分企业还通过搬迁,引入外资或内资,改变企业资产组成结构,转变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机制更灵活,更具市场竞争能力。截至2009年10月,已完成火电、化工、制药等行业98户污染企业的环保搬迁。据不完全统计,仅川染厂关停,长风化工厂、西南合成制药厂、重庆电池总厂技改、搬迁,就削减废水硝基苯排放量99.49吨/年,削减苯1.82吨/年,削减氯苯11.12吨/年,削减挥发酚59.88吨/年,削减废水汞排放0.025吨/年。2011年底前全市将完成重点污染企业搬迁任务138户,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61家(其中关停涉及水污染排放的企业131家),淘汰建材、化工、冶金行业落后生产线194项(长寿地区纳入“十一五”规划关停企业22家)。2012年全面完成环保搬迁后,主城预计每年约减排二氧化硫6.5万吨、烟粉尘3万吨。通过实施环保搬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的培育,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企业绿色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基本保障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华能珞璜电厂、海装风电设备公司、远达环保工程公司等企业及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它们分别是传统能源产业改造、新兴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从这些企业和园区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


  国家政策引导是传统企业“绿化”以及新兴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国家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政策是华能珞璜电厂进行“绿化”的驱动因素。电厂从建厂开始就确定了发展和环保并重的绿色发展战略,并在环保设施建设、电厂运行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投资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成本和给社会造成的环境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境政策和环保市场需求是远达环保工程公司实现增长的前提。环保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有了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企业降低排放的要求,企业才会对环保技术和服务产生需求。正是由于国家针对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企业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排污企业才对脱硫、水处理等设施、技术和服务产生了长期稳定的需求,远达环保工程公司这样的企业才有市场,才能实现发展。


  国家绿色能源政策为海装风电设备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自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多项扶持政策。虽然风电的建设成本相对于火电来说非常高,但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近几年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装机1.18万台,装机容量约1221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风力发电的迅猛扩张给风电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出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海装风电设备公司就是在这种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抓住机遇实现了发展。


  绿色投资是“绿化”传统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绿化”传统污染产业,还是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环保产业,绿色投资都是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华能珞璜电厂在建设初期就投入相应的环保资金,用于燃煤脱硫等,同时在逐步扩建的每一期工程中都投入资金保障环保设施建设。在实现电力企业发展的同时,保证了较少的污染物排放和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


  由于华能珞璜电厂所用燃煤为重庆当地的高硫煤,脱硫设施的运行成本相对于低硫煤来说比较高,但电厂仍然投入资金保证脱硫设施正常运行,使全厂脱硫装置的投运率从投产初期的60%上升到目前的98%以上,脱硫率也从初期的8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5%以上。根据电厂提供的数据,随着物价上涨及电厂机组规模扩大,电厂脱硫的年运行成本从1992年的约1亿元逐渐上升到了2009年的约3.5亿元。1992年以来,珞璜电厂直接投入污染治理的资金达到28亿元以上。另外,在电厂开展节能降耗,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电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运行的环保设施,是进行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电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远达环保工程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充分的资金投入也是其不断增长和扩张的基础。引进国外的脱硫技术、开展科研项目、建立实验平台、承接脱硫项目等,都需要较大的前期资金投入。远达环保工程公司拥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重庆九龙电力股份公司和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股东公司作为依靠,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了稳定保障,也为公司实力的壮大提供了强大基础。


  绿色技术创新是确保企业实现绿色增长的有力支撑。拥有先进的核心绿色技术并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是企业实现长期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远达环保工程公司通过引进和研发,拥有当前比较先进的脱硫、水处理等技术。同时,公司还在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市场情况等不断研发新的环保技术,以超前的思路为未来的环保市场做准备。


  正是这种对环保技术的掌握和不断的技术创新,保证了环保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环保市场的需求,从而也使其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循环经济模式是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的有效方式。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是2001年12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园区首期规划面积31.3平方公里,分为天然气化工片区、石油化工片区、精细化工片区及化工材料片区,是重庆市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园区,是资源加工业的重要平台。园区计划工业产值2012年达1000亿元,2015年达1500亿元,2020年达2000亿元。园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江上游一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国家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从2003年年底投入建设以来,园区已基本形成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综合性产业布局。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主要通过园区企业的产业链结构、水电热气供应的集成管理以及废弃物和污水的集中处理,实现物质资源和能源在园区企业间尽可能多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园区企业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2008年,园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编制了《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确定了1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其中包括两个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8个企业物质循环利用项目。园区通过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群,在园区企业间建立废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集成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高效循环利用。


  从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经验来看,以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工业园区,通过搭建产业链,集成公共基础设施,在上下游企业间建立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合作关系,便于建立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机制,从而不但可以减少废弃物、废水和废气的排放,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产生新的经济价值。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又增加了经济效益,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循环经济机制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的模式。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包括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指标等。


  法规政策和标准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法规政策与标准等指导经济运行的规则对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重庆市发布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建立污染物排放公报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从政策层面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新修订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中很多条款在上位法规定及重庆原有的法规规章基础上有重大突破,比如在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环境监督管理制度规定、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等方面有很多创设性的规定,特别是“加倍征收排污费”、“按日累加处罚”和“对环境违法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罚”等规定,是环境立法的重大突破,为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惩罚企业法人代表”这一规定是重庆在全国的首创,虽然实际上惩罚不多,但对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有着显著成效,相关的污染下降明显。


  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重庆市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重庆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批准成立了排污交易管理中心,并于2009年12月25日成功举行了首批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交易采取挂牌转让的方式进行,经电子竞价后5家需求企业共竞得1189吨SO2和87吨COD的排放权,当日成交总额为805.5万元。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对于探索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企业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绿色金融和信贷方面,针对重庆市重工业发达,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尚有信贷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重庆银行业有效防范和控制“两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风险,保持信贷政策与宏观政策的协调性,保持信贷投放与行业发展速度的适配性。各银行紧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制定切合本地、本行实际的授信政策,大力推行绿色信贷。重庆银行业加大了对环保产业信贷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层次开展绿色信贷创新,推出能源效率项目贷款产品。


  重庆环保和金融部门还采取了以下措施以增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一是完善环境信息各项内容。将金融部门信贷管理需要、群众关心的重点环境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二是建立信息交换工作机制。从2009年9月1日起,每月10日前由市环保局负责将全市的相关环境信息汇总提供给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三是建立信息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负责将环境违法企业的整改信息和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信息在信息变化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报送更改信息。四是实行金融机构信贷环保分类管理制度。各金融机构对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企业或项目业主的环环境信息实行分类管理,对违法企业严格控制贷款或者停止授信支持;对环境友好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五是建立环保、金融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金融机构信贷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通报有关工作情况。六是明确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监局以及市内各大金融机构的职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