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低碳经济大局下贵阳如何迎接绿色挑战
挑战
技术支撑——发展自主低碳技术势在必行
构建最环保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方向。去年9月,我市历史上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最大的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223亿元市域快速铁路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同月,贵阳轻轨项目也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门专家评审。在快速列车、巴士、轿车和飞机这四种最常用的现代交通工具中,快速列车最节省能源,快铁的废气排放量仅为汽车的2%,能耗、污染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都远小于其他交通项目。未来,我市将以绿色交通模式极大地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并引领贵阳市中心城区和各个城区组团的快速协调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我国也正式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简称碳强度)将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40~45%。然而,很多低碳核心技术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甚至整个国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可能会轻易转让呢?因此,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邹骥教授指出,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
据了解,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可以说,低碳技术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发展低碳核心技术,谁就将赢得商机、获得话语权。”邹教授告诉记者。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一次重大机遇,给中国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更为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的机会。中国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资源禀赋,所处的以重化工业主导的、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碳经济发展阶段,与前两者对应的高碳技术体系,这些在传统国际经济形态中的资源、投资需求和技术变动优势,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都会变为新的比较劣势,使得中国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要走出这一困境,长期的基本出路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在短期内,需要为战略储备技术的开发、发展的关系,寻求平稳过渡的方案。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竞相发展低碳城市。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种种迹象表明低碳时代已经到来,谁领先一步,谁就将主宰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将成为未来国际市场的最大赢家。此外,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有助于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确保我国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