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贵州 >> 正文

生态文明  贵州先行

Eedu.org.cn 作者:内详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2


  越来越多的苗家子弟返乡创业。侯艳江17岁离开家乡,在东莞、珠海、昆明等地辗转打工10年,干过建筑小工、业务员、服务员,回乡开了一家酸汤鱼庄,8名服务员还忙不过来,“美丽的西江是绣出来的,我的鱼庄酸汤是自己亲手酿出来的。”
  26岁的李林书高中毕业后到深圳、广州打过一年工,被做银饰的父亲召回来子承父业,已在西江苗寨开了10家店,去年销售额达320万元。
  2012年,贵州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5:41:46.5。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164亿元,年均增长13.9%。
  打造产业升级版,贵州以产业生态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文明理念“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娄山关经济开发区,一片工业“梯田”蔚然壮观。正在试生产的金赤煤化工公司,原料是当地生产的高硫煤,主打产品是尿素和甲醇,厂区却干干净净,只有些微化工气味。
  公司总经理万国君说,企业采用世界先进的美国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瑞士卡萨利氨合成工艺技术、丹麦托普索甲醇合成技术,将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水、废气“吃干榨尽”。“排出的灰渣用来制砖,余热发电满足公司用电量的80%,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为加快水能、煤炭、铝土矿、磷矿等优势资源开发,贵州着力发展上下游深度融合、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跨产业协同的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产业,走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打造产业升级版,贵州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加法。
  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突破原材料技术难题,成功地利用贵州丰富的铝土资源,发展LED蓝宝石衬底材料,生产出了亚洲最大的蓝宝石晶体,占据了产业链最上游,其产品性能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贵州将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现代信息产业体系。
  打造产业升级版,贵州对落后产能做减法。
  针对铁合金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和工艺水平低、落后产能比例大等问题,贵州重点对在路边、城边、村边、景边、水边进行生产的“两高一小”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关停和淘汰。
  2010年至2012年,国家下达贵州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1686.6万吨,实际淘汰落后产能1982万吨。2013年,国家下达贵州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844.9万吨,贵州计划淘汰落后产能956.41万吨。
  民生改善,贵在攻坚克难,让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实惠
  走进黔东南州麻江县蓝莓乌卡坪生态循环农业观光示范园,这也是10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满山遍野的蓝莓进入了收获期,粒粒蓝莓挂满枝头,深蓝醉人。
  麻江县副县长黄绍海说,为确保有机蓝莓品质,麻江采取“有机蓝莓园种草—养牛—牛粪还园”的模式,兼做食用蓝莓斗鸡养殖、蜜蜂养殖等,达到了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县蓝莓种植3.1万亩,今年预计产量3200吨,产值1.28亿元。下一步,麻江还将围绕蓝莓进行深加工。
  麻江宣威镇翁保村的杨启勋种了40多亩蓝莓,今年开始挂果,“原来这些荒坡什么都种不成,种玉米只长膝盖高,今年蓝莓可以净赚八九万。”
  小小蓝莓,催生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贵州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攻坚水利瓶颈,让群众品味清凉甘甜。
  “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贵州降雨量丰富,但由于喀斯特地区“漏斗”效应,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不让群众“望水兴叹”,不让农民再遭旱灾之苦,贵州加速水利建设,2011年、2012年,贵州开工了20座中型水库。今年上半年,贵州又开工了10座中型水库。
  攻坚扶贫开发,彻底拔“穷根”。
  谢兰英老人世代居住的深山峡谷,老少挤在3间破旧的小木房,吃水要去远处挑,种粮“望天收”,还受地质灾害威胁。“现在赶上好政策,政府拿钱帮我们搬。”谢兰英一家现在搬到了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楼下是门面房,楼上是住房。
  按国家新扶贫标准,贵州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在全国“11+3”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三大片区,覆盖了65个县、80.3%的全省面积。
  向贫困发起“总攻”,贵州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到2020年之前,将对200万居住在基本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也让这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得以休养生息。
  攻坚石漠化治理,作别“与天斗”的无奈。
  走进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花椒清香扑面而来。极目望去,山坡披绿,花椒树随风起舞。谁能想到,这一带曾经全是石旮旯,一下雨,土被冲跑,山坡上白花花一片,全是石头。
  银洞湾村曾被认为是“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57岁的村支书罗泽亮说,20多年前,这是全县最贫困的村,要种庄稼,得想办法找泥土填进石窝窝里,才能种上1窝苞谷,人均粮食不足200斤。
  石旮旯里趟出致富路。上世纪90年代,银洞湾村引入花椒种植,套种核桃、金银花。如今,山坡上的花椒、核桃、金银花,既是银洞湾村的“摇钱树”,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树。“一亩花椒可以收入3000元,一般户一二十亩地,多的五六十亩。”
  北盘江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屏,在顶坛花椒基地拍摄的电视剧《绝地逢生》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贵州是石漠化重灾区,过去5年,成功治理石漠化4800多平方公里。“绝地逢生”的故事在循环上演。
  绝地逢生,演绎着一个朴素而深邃的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永葆这样一种精气神,不甘垫底的贵州人必将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记者 龚金星、万秀斌、武卫政、孔祥武、汪志球、黄娴)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