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贵州 >> 正文

生态文明 贵州先行

Eedu.org.cn 作者:内详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3

  民生改善,贵在攻坚克难,让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实惠

  走进黔东南州麻江县蓝莓乌卡坪生态循环农业观光示范园,这也是10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满山遍野的蓝莓进入了收获期,粒粒蓝莓挂满枝头,深蓝醉人。

  麻江县副县长黄绍海说,为确保有机蓝莓品质,麻江采取“有机蓝莓园种草—养牛—牛粪还园”的模式,兼做食用蓝莓斗鸡养殖、蜜蜂养殖等,达到了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县蓝莓种植3.1万亩,今年预计产量3200吨,产值1.28亿元。下一步,麻江还将围绕蓝莓进行深加工。

  麻江宣威镇翁保村的杨启勋种了40多亩蓝莓,今年开始挂果,“原来这些荒坡什么都种不成,种玉米只长膝盖高,今年蓝莓可以净赚八九万。”

  小小蓝莓,催生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贵州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攻坚水利瓶颈,让群众品味清凉甘甜。

  “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贵州降雨量丰富,但由于喀斯特地区“漏斗”效应,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不让群众“望水兴叹”,不让农民再遭旱灾之苦,贵州加速水利建设,2011年、2012年,贵州开工了20座中型水库。今年上半年,贵州又开工了10座中型水库。

  攻坚扶贫开发,彻底拔“穷根”。

  谢兰英老人世代居住的深山峡谷,老少挤在3间破旧的小木房,吃水要去远处挑,种粮“望天收”,还受地质灾害威胁。“现在赶上好政策,政府拿钱帮我们搬。”谢兰英一家现在搬到了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楼下是门面房,楼上是住房。

  按国家新扶贫标准,贵州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在全国“11+3”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三大片区,覆盖了65个县、80.3%的全省面积。

  向贫困发起“总攻”,贵州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到2020年之前,将对200万居住在基本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也让这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得以休养生息。

  攻坚石漠化治理,作别“与天斗”的无奈。

  走进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花椒清香扑面而来。极目望去,山坡披绿,花椒树随风起舞。谁能想到,这一带曾经全是石旮旯,一下雨,土被冲跑,山坡上白花花一片,全是石头。

  银洞湾村曾被认为是“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57岁的村支书罗泽亮说,20多年前,这是全县最贫困的村,要种庄稼,得想办法找泥土填进石窝窝里,才能种上1窝苞谷,人均粮食不足200斤。

  石旮旯里趟出致富路。上世纪90年代,银洞湾村引入花椒种植,套种核桃、金银花。如今,山坡上的花椒、核桃、金银花,既是银洞湾村的“摇钱树”,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树。“一亩花椒可以收入3000元,一般户一二十亩地,多的五六十亩。”

  北盘江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屏,在顶坛花椒基地拍摄的电视剧《绝地逢生》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贵州是石漠化重灾区,过去5年,成功治理石漠化4800多平方公里。“绝地逢生”的故事在循环上演。

  绝地逢生,演绎着一个朴素而深邃的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永葆这样一种精气神,不甘垫底的贵州人必将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龚金星、万秀斌、武卫政、孔祥武、汪志球、黄娴)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