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四川 >> 正文

建设生态省 推进生态文明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1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给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环境保护部推出的生态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建设生态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认识建设生态省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取得的保护生态和建设生态成果的总和,是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发展形态。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形式之一。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走过了一段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弯路。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没有生态文明的社会,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文明社会。四川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对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全面”的真正含义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这里,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明社会的有机统一体。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还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体现和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执政党执政的目的和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也强调子孙后代的发展,不仅强调人类的发展,也强调自然的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既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又反对极端自然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生态文明与“以人为本”一脉相承,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对人类发展更好的诠释。只有走向生态文明,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保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因此,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就是要认真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为我们创造了现代文明的理念,诠释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高的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等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领域实施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其本质要求是重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这是因为:
  (一)日益匮乏的资源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于长期不合理、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我国资源承载能力已到达临界点。就四川而言,资源虽然丰富,但资源保有量目前已亮起黄牌。以1996年至2004年为例,全省耕地减少60.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7.6万公顷;牧草地减少1.9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0.23万公顷;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虽居全国前列,但时空分布不均,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加之大量开发,水资源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四川煤炭和石油资源匮乏,煤炭探明储量135亿吨,仅占全国的1%,石油地质储量7379万吨,属“贫油”省份。四川主要矿种的开发强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浪费严重。“十五”期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而四川万元GDP能耗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万元工业产值水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7%。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阻碍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导致资源能源更加短缺,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情况。因此,必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不堪重负的环境污染,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总体上有所减轻,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作为一个高速
  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工业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重,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低,环境形势严峻。如2005年,四川省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高达26.2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高达8139.7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达6420.9万吨;全省1000余条河流中8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污染的加剧,不仅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且已严重制约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走科学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三)难以承受的生态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近几年,四川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重大生态问题依然突出。“十五”期间,四川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高达46%,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占长江上游的85%;川西北高原干旱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4万公顷,退化草地面积达到可利用草地的60%左右,沙化草地面积以每年4000公顷的速度不断扩大,草地鼠虫害面积占牧草地面积的18.23%;森林生态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灾害严重,珍稀濒危生物栖息地保护任务艰巨。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特别是重灾区山河破碎、雪上加霜。二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四川3/4的一次能源和工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来源于矿产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量持续增多。四川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的区域,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北江河源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部分山区,区域性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叠加,居民生存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尖锐,这些地区大多数为生态重点保护区,为摆脱贫困而不得不进行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增加了压力。难以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导致社会财富浪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一些地方消费方式畸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追求消费数量、忽视消费质量;二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消费的资源成本过高;三是追求近期目标和当代人消费的满足,忽视未来人的消费需求,缺乏可持续性。这种以消耗能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助长了不健康、不文明甚至病态的消费行为,一些地方居民消费大大超过实际收入水平,摆阔气、搞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商品奢华包装和一次性消费品也造成了大量的现代垃圾。不合理的消费给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带来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要发展,综合实力要增强,必须转变消费方式,通过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
  四川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四川而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更具特殊意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
  (一)四川的区位特殊,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四川国土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地处我国西南部,西部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东南边缘;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发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全省地表水资源约占整个长江水系径流量的1/3,全省1000多条支流中,约有96.6%属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系。四川境内的金沙江和嘉陵江是长江上游主要产沙河流,三峡库区80%的水量和60%的泥沙来自四川境内。四川境内的黄河水系区域是黄河流域的多雨区和黄河上游的重要供水区,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47.6亿立方米,占整个黄河径流量的8.21%。四川的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是“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宝库”、“未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和“典型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带”,又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生态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推进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好四川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不仅对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四川是多民族人口大省,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对全国有重要影响。四川有8700多万人口,名列全国第三位;贫困人口数量在全国最多,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其中有彝、藏、羌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四川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保护和建设好民族地区的生态,为四川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各族人民的愿望和共同任务。因此,“安国必先安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切实处理好开发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保护和建设好自然生态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安定团结、和谐相处,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四川是水能资源大省,对我国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四川水资源总量2614.5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269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0346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万千瓦,均居全国前列。四川是全国水力资源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较大影响。如何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维持河流、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我国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大局。
  (四)四川生物多样性丰富,加强保护具有全球性意义。四川地跨我国三大地形阶梯中的第一、第二阶梯,地形地貌复杂,生物群落独特,集中分布了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特有种,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形成中心之一。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254种,占全国种类的1/3,居全国第二位;有药用植物约3000多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有脊椎动物1259种,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145种,居全国之冠,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76%以上,是驰名中外的大熊猫故乡。四川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我国天然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人工培育基地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区域;拥有众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四川约10%的幅员面积被划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好上述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对四川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生态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2006年四川做出建设生态省决定以来,通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明晰目标,增添措施,生态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21个市州和100余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县建设规划,有30余个县区党委、政府正争创首批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一些地方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上抓出了特色、创出了新路。全省已建成9个环保模范城市、70个环境优美乡镇、167个自然保护区、300个省级生态村、458个省级生态小区、6900个市级以上生态家园、253个省级以上绿色学校、127个省级以上绿色社区。同时还开展了绿色军营创建和百万民兵共建生态省活动。实践证明,开展生态省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实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深入扎实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全省上下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紧紧抓住生态省建设这个载体不动摇,以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效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
  (一)坚持生态立省战略不动摇。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制定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决心以生态文明为总目标,用1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生态省。我们应坚持这一战略部署不动摇,紧紧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契机,加强对生态市、县建设工作的领导,分解落实生态市、县创建指标,着力打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亮点工程,力争2009年建成5个省级生态县,并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
  (二)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重点在节能降耗减排上下功夫,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打造“绿色政府”。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和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打造一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重点示范工程。
  (三)坚持狠抓污染防治不动摇。按照“把住源头、不欠新账,强化整治、多还旧账,全程监管、控制总量,动静结合、平衡容量”的要求,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工业、城市、农村污染源防治,强化岷江、沱江、嘉陵江“三江”流域以及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四)坚持加强生态保护不动摇。四川的生态保护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省政府“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区、江河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
  (五)坚持抓生态省基础建设不动摇。生态县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全省181个县区,生态县建设的任务量大面广。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期分批建设生态县,首先抓好1/3的重点县,特别要抓好2010年建成省级生态县的第一批重点县。根据全省地区条件差异大的特殊性,四川实行省级、国家级两级创建,全省统一部署,同时创建,分国家级和省级验收命名。按照平原、丘陵、山区、高原4种类型的不同要求,创建各具特色的生态县。“生态细胞工程”是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是生态省建设基础的基础。要花大力气开展“生态细胞工程”建设,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奖促建等激励措施,增加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抓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特别要加强涉及民生的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环境的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夯实生态县建设的基础。
  (六)坚持抓好全民教育不动摇。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省建设全民教育,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开办生态文明建设专栏和专题节目,开展公益广告、文艺节目、教育培训等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紧密结合“三大全民环保友好行动”(即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全民绿色消费行动、全民环保教育行动),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街道、绿色军营等创建活动,让全民在教育中行动,在行动中受教育。通过全民教育、全民参与,让生态文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生态省、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抓好生态省这个载体,建设生态四川,推进四川生态文明,是全省上下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按照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四川实际,开拓创新,瞄准目标,增加措施,坚持不懈,争取2020年建成生态省,打造美好新天府。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