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样本看绿色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王欢 李旭 实习记者 张岚
不久前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和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一则消息引人关注——绿色发展指标有望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绿色”指标内容将必不可少。
“绿色革命时代即将到来。”这是10月14日在遂宁市举行的省政协绿色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达成的一个共识。在新一轮绿色发展浪潮中,四川能否占领前沿阵地?这成为与会者最关注的问题。
绿色发展:
为后发地区提供后发先至的机遇
今年新制定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彰显着遂宁绿色发展的激情。怀有“绿色”激情的不仅仅是遂宁。四川北门户广元走出了一条低碳重建、低碳发展之路。老工业区成都市青白江区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成都市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
听过3个城市的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激动地说:“通过这些城市,我们看到了西部地区发展绿色的强烈愿望!”
绿色发展理念何以在西部地区得到广泛认同与重视?“后发地区走低碳发展之路不是‘慢发展’,也不是‘不发展’,而是一次后发先至的重大机遇。”广元市委书记罗强认为,后发地区完全可以抢抓经济模式,凭借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产业转型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努力探索低碳发展道路,力求实现“弯道超车”、发展起跳。
“生态同样是生产力!”青白江区委书记孙建成以事实为证,该区借助城乡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带动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3.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3.7亿元。
三个样本:
走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个地方,走出三条不同的绿色发展道路:遂宁依据其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绿色照明、现代物流等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广元立足天然气、水电、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丰富优势,着力构建低碳能源体系;青白江则将“生态立区”放在首位,探索形成了老工业区建设生态城市的“青白江模式”。
“各展所长,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认为,发展绿色经济切忌一哄而上,盲从盲动,必须统筹考虑,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可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在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或典型区域进行试点和探索。“四川只有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代永波的观点,获得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进一步为四川支招:“低碳经济应该开源与节流并重。不仅要注重节能减排,更要增加碳汇能力,充分发挥好四川的生态优势,才能赢得新的发展主动权。”
机制创新:
构建政府企业民众参与的三维体制
作为一座“名声在外”的老工业污染区,青白江区何以能在4年内脱胎换骨?
“因为我们不是政府一方在战斗。”青白江区委书记孙建成幽默地传授经验,将企业负责人推向生态建设一线,把攀成钢、川化等重点企业负责人任命为生态区两级联创指挥部的副指挥长,成立城乡环境综合管理局,增聘乡镇专职环保监管员,动员全区群众干部积极参加。
“他们的成功,重点在于构建了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的三维体制!”青白江的做法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兴趣。
专家认为,在环境与生态危机面前,单靠政府单边调控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政府失灵”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在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现行市场价格未能完全反映出环境与生态因素,表现出“市场失灵”。因此,最科学的生态建设应当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和民众三大要素和各自的驱动力,形成一套自行运转、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活力机制。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