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做绿色发展第一实践者

Eedu.org.cn 作者:曹小佳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6

  和谁对话?
  陈新有,汉族,1961年10月生,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一系涡轮机专业毕业,工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5月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董事、党组成员,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调任四川省德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9年1月任四川省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为什么对话?
  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德阳市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四川省前列,但“5·12”特大地震中,德阳市又是受创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德阳市如何借重建之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陈新有怎么说?
  地震是灾难,重建是机遇。灾后重建让德阳市有机会在新一轮发展中重新规划布局,按照一个更加理想、更加科学的模式加快发展。尤其表现在产业重建上,让德阳市能够按照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模式去布局重构灾区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扶持发展新型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对话人  陈新有  四川省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 记者曹小佳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灾后重建新形势下德阳市的环境形势
  关键思路  重视和解决环境问题,应该有历史使命感


  记者: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德阳市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四川前列,但“5·12”特大地震中,德阳又是受创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德阳市的发展和环保面临着怎样的任务与要求?

 
  陈新有:众所周知,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天府之国”腹地,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应该说,“5·12”特大地震前,德阳市的经济发展得比较快速和充分。但“5·12”特大地震使德阳全境受到重创,全市下辖的3市两县一区全部被国务院列为重灾区,其中绵竹和什邡两市,经济社会受到毁灭性打击。灾后重建工作紧迫繁重。

  众所周知,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天府之国”腹地,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应该说,“5·12”特大地震前,德阳市的经济发展得比较快速和充分。但“5·12”特大地震使德阳全境受到重创,全市下辖的3市两县一区全部被国务院列为重灾区,其中绵竹和什邡两市,经济社会受到毁灭性打击。灾后重建工作紧迫繁重。


  面对新的发展目标和灾后重建刻不容缓的现实要求,我们提出了立足科学重建和绿色重建,使德阳“比灾前发展得更快、更好”,努力建成“西部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把德阳市的发展视野由四川省放大到西部。既要推进西部经济高地和灾后美好新家园“两个加快”建设,又要在“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中积极作为,因此发展的压力大,环保的压力更大。甚至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重化工基地,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地区,今日德阳,发展的任务紧迫,环保的任务艰巨。


  记者:那您能否谈谈,作为“重化工基地”和作为“灾后重建重点地区”的德阳市,环境保护究竟面临着哪些压力与挑战?


  陈新有:作为典型的重化工城市,多年来,德阳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强化从源头控制污染,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历史欠账较多,相关措施还不够有力,加之特大地震重创、灾后重建发展压力增大等,使德阳市环保面临着更大挑战。

  作为典型的重化工城市,多年来,德阳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强化从源头控制污染,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历史欠账较多,相关措施还不够有力,加之特大地震重创、灾后重建发展压力增大等,使德阳市环保面临着更大挑战。


  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环境容量有限,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承载力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污染物排放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发展负担较为沉重。目前,德阳的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较大,综合利用量还较少。未综合利用的固废,一是占用土地;二是若贮存不当,就有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环境风险突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还不能处理垃圾产生量的1/3。西部生态屏障龙门山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源涵养能力不强,包括各类生态廊道等在内的平坝生态体系尚未形成。水土保持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丘陵地区坡地垦植度仍然较高。基础生态功能区建设也远远不够。


  此外,灾后重建中,中央要求“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德阳全市有5492个重建规划项目,时间紧、要求高,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攻坚克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可能会降低环境标准和门槛,减缓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这些无疑都给环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


  记者:您怎样看待这些环境问题?新形势下,德阳市将如何协调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陈新有:要说德阳市遇到的环境问题,有个性,也有共性。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共性。可以这么说,人类发展到现阶段,遇到了“环境制约”。之前是资金制约、技术制约、机制制约,现在却是环境问题的制约。因此重视和解决环境问题,应该有历史使命感。

  要说德阳市遇到的环境问题,有个性,也有共性。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共性。可以这么说,人类发展到现阶段,遇到了“环境制约”。之前是资金制约、技术制约、机制制约,现在却是环境问题的制约。因此重视和解决环境问题,应该有历史使命感。


  当前及今后,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是德阳市加快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何谓“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至少必须要有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干净的水和优美舒适的环境。所以我们抓发展,也包括要营造和保护好这样的环境。无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多迫切,也绝对不能和环境保护相对立。这才是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应有态度。

  点击二
  焦点关注
  把握灾后重建机遇

    关键思路  借助对口援建,立足科学重建,坚持绿色重建,以战略环评指导恢复重建

  记者:人们都说,“地震是灾难,重建是机遇。”尽管灾后德阳市面临更多压力,但高起点的重建也给德阳市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您认为这些机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新有:的确,每一次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灾后重建让德阳市有机会在新一轮发展中重新规划布局,按照一个更加理想、更加科学的模式加快发展。尤其表现在产业重建上,生产力重新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这是重建给灾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最重要的契机。

  的确,每一次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灾后重建让德阳市有机会在新一轮发展中重新规划布局,按照一个更加理想、更加科学的模式加快发展。尤其表现在产业重建上,生产力重新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这是重建给灾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最重要的契机。


  伴随着重建,大量资金注入,大批项目上马,中央支持,举国帮助,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既有政策,又有资金,还有项目,加快发展的各种要素齐备,灾区恢复发展是顺势而为。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的灾后重建是以发达地区对口援建为支撑的,而对口援建给灾区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大批优秀的人才资源,这对灾区发展方式转变和干部群众观念提升,产生的正面影响更为深远、更加持久。


  记者:德阳是如何把握这些重建机遇的?重建中怎样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认为有什么最值得称道?
  陈新有: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借助对口援建,立足科学重建,坚持绿色重建”。


  前面我们说过,对口援建中,兄弟省市既带来了资金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理念。比如北京,就将“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三大理念带到了什邡市,用首都意识、首都标准、首都精神支持重建;江苏省则把“支持经济恢复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的理念渗透到绵竹市的重建全过程,因地制宜地推动绵竹市发展新能源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借助对口援建,灾区既受益于资金技术,更受益于先进理念。


  立足科学重建,就是以科学规划引领重建,带动灾区站到一个更高起点上。重建中,大到一个市、一个县,小到一个乡镇、一个聚居点,我们都制定了规划,并且开展了环评。坚持绿色重建,主要是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从开展战略环评、规划环评注重源头把关,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从产业优化布局到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重建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我们坚持做到:灾后重建的绝不只是房子和功能,更是未来百姓的绿色生活。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利用重建调整产业结构
  关键思路  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工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记者:作为重工业城市,德阳市的发展负担一直较为沉重。而灾后重建特别是产业重建给德阳生产力重新布局带来了新的契机。请问德阳市如何借重建之机,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陈新有:灾后重建的确给灾区生产力重新布局和调整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灾区产业重建相当于“从头再来”,让我们有机会按照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模式去布局重构,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点,在工业的重建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灾后重建的确给灾区生产力重新布局和调整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灾区产业重建相当于“从头再来”,让我们有机会按照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模式去布局重构,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点,在工业的重建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以园区为载体,工业向园区“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成为灾后德阳市产业重建的最大亮点。我们首先明确了环境资源对全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的刚性约束,统一协调原址恢复和异地重建企业的空间总体布局,对于污染较重的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限期向园区集中,建立统一的园区污染治理和监测、应急体系,集中控制和防范环境风险。


  针对德阳市是重化工基地,重建中我们基本维持化工业规模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增加,整合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继续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逐步推行绿色化工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差、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


  借重建之机,深入推进“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德阳)国际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并把第三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点产业予以扶持,希望通过绿色重建,使第三产业的比重由现在的27%提高到40%左右,从而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结构。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利用重建落实污染减排
  关键思路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推进结构减排;借助重建之机,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工程减排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减排的收官之年。据了解,灾后重建项目多、投资高、建设量大,大干快上对灾区完成减排任务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作为重灾区,企业恢复重建又给落实减排带来了机遇。请问德阳市是如何把握的?


  陈新有:的确,作为重化工城市,德阳市减排本身有较大压力。而灾后重建进一步加重了这一压力。但德阳要完成减排目标任务,不仅态度要坚决,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充分利用重建之机,推动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

  的确,作为重化工城市,德阳市减排本身有较大压力。而灾后重建进一步加重了这一压力。但德阳要完成减排目标任务,不仅态度要坚决,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充分利用重建之机,推动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


  “化危为机”,借自然之力实施淘汰关停。从一开始我们就认识到,地震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是企业的原址恢复、异地重建或就地关停,却蕴含着减排的极大机遇。我们就是要“化地震的危难为减排的机遇”,对地震中一些技术落后、产能过剩、国家明令关停的企业和项目,不再恢复重建,明令关停。这实际上是借助自然之力实施淘汰关停。仅此一项,全市减排二氧化硫605吨。


  “危中寻机”,对允许恢复重建的企业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推动结构减排。一是通过严于国家的政策提高企业重建准入门槛,将落后产能拒之门外。如什邡市,作为全国磷化工基地,多年来磷石膏废渣堆积如山,重建中凡涉及产生磷石膏废渣和污染隐患特别大的黄磷、硫酸等项目,即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一律不批。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扶大压小”淘汰落后。三是强化市场手段,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落后产能自我淘汰”的模式。


  借重建之机,高起点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工程减排。以科学规划为引导,所有的规划都强调环境基础设施与农房、城镇、产业等其他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具体实施中,坚持环保重建资金到位、技术力量到位、人员责任到位。灾区城镇建设,基本都做到了“先埋管网后建房”,污染治理设施与其他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可以说,借重建机遇,灾区环境工程建设至少提前了10年。


  点击五
  焦点关注
  政府的环保职责、个人的环保示范
  关键思路  各级政府应做绿色发展的第一实践者;党政领导应带头转变生活方式,推动低碳绿色生活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

  

 

  记者:关注德阳灾区的人都知道,您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临危受命”上任德阳市市长之职的,之前您一直在东方电气集团从事领导工作。从央企领导到地方党政“一把手”,您的工作与环保自始至终都有着紧密联系。能从您的切身经历谈谈不同的社会角色对推动环境保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吗?


  陈新有:从企业到政府,我和环保一刻也没分离。作为当地环保第一责任主体,在领导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要做绿色发展的“第一实践者”。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和监督企业,控制好市场这一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再就是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动广大群众保护环境。而作为企业,保护环境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企业应首先承担清洁生产的义务,各种投资建设活动应进行环评,从事有害或可能有害环境的活动必须取得环境许可。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广大群众保护环境的力量,目前我们还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不好,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还不够强,下一步要更加努力地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从企业到政府,我和环保一刻也没分离。作为当地环保第一责任主体,在领导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要做绿色发展的“第一实践者”。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和监督企业,控制好市场这一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再就是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动广大群众保护环境。而作为企业,保护环境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企业应首先承担清洁生产的义务,各种投资建设活动应进行环评,从事有害或可能有害环境的活动必须取得环境许可。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广大群众保护环境的力量,目前我们还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不好,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还不够强,下一步要更加努力地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记者:据了解,您个人非常注重低碳、绿色生活,坚持用毛巾擦手而不用纸巾,能走楼梯的不用电梯,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为什么您会这样重视?


  陈新有: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早期我们中国人出国算得上是一个“采购团”,那时我们物质匮乏;而现在我们出国感受最深的却是环境的差异。市长也是公民,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公民都生活在同一环境之中,因此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损害环境就是“社会公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市长,我更感到责任重大。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早期我们中国人出国算得上是一个“采购团”,那时我们物质匮乏;而现在我们出国感受最深的却是环境的差异。市长也是公民,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公民都生活在同一环境之中,因此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损害环境就是“社会公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市长,我更感到责任重大。


  前面我们说过,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除了改变能源结构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改变生活方式,目前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要转变生活方式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从一言一行做起;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从现在做起。所以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应该先知先觉,带头践行和示范,推动绿色生活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主流。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