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如何触动“神经末梢”
治理“三乱”如何宣传引导更有效果?农村生活垃圾怎样处理才能事半功倍?1月7日,全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现场会上,来自全省各市州的200多名代表冒着严寒,进城市、入乡村,实地考察了绵阳、德阳等地的好做法、好经验。
绵阳
创新宣传手段发动全民参与环境治理
1月7日清晨,薄雾。
站在绵阳三江观景平台上,整洁优美的堤岸景观与开阔的三江湖面相互映衬,令人心旷神怡。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常年污水横流、蚊蝇滋生?
在绵阳市卫生巷,20多位书画家的作品装点在整洁的巷道两侧,浓郁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谁能相信,这里曾是路不通、灯不亮,脏乱差严重的背街小巷?
“环境治理就是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让治理成果惠及百姓。”行走在绵阳的大街小巷,广安市副市长宁坚很感慨。
有了正确的治理理念,如何发动全民参与?绵阳创新“治三乱”宣传手段,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自觉性。
“城市是我家,整洁靠大家”……在临园干道一线,代表们都留意到路牌下新添的LED小型显示屏,200多条环境治理宣传标语24小时在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听说显示屏建起后,不仅杜绝了各单位、企业广告牌乱悬挂问题,还让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提升,代表们很感兴趣。
“目前,广安正在市中心商业区和出入城地段选点设置LED显示屏。”除了宣传方式的借鉴,宁坚还对提示屏的内容很感兴趣,“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也要从严管理,只有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效果。”
罗江
向下延伸到户建立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
罗江县万安镇芒江村万亩梨园,行走在青山绿树间,代表们被一个个长满鲜花的水泥小方池所吸引。这些贴着褐色瓷砖的小方池,与周围褐色泥土、景观融为一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是堆放垃圾的收集池。
“我们县也建有垃圾池,但没有绿化美化,清运不及时就会影响村民生活,回去就得抓紧改进。”岳池县县长汤才勇对此很有兴趣。
这种“一拖二”的小池正是罗江农村垃圾生态处理的“机关”所在。
村组保洁员将垃圾收集池里的垃圾运送到“生态处理池”里进行分类,将能够回收的垃圾品分捡到“可回收池”,将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等放入“不可回收池”,其余如厨余垃圾、植物枝叶等可降解的垃圾,则堆放在最大的生态处理池里,采用生物堆肥的方式集中处理,每30厘米厚就铺一层药品,每两个月即可成为果树等的有机肥料。如此一来,80%的垃圾可用作生态堆肥,只有10%-15%的垃圾需要集中处理,每年可减少垃圾处理量1000万吨。为了吸引农民参与垃圾处理、自觉配合并监督不良行为,该村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每户农民每月需出1元钱,作为自家垃圾的处理费。
罗江县委副书记曾长江告诉代表们,实现生态回收处理后,罗江全年减少的垃圾转运费及人员支出就达1000万元,还解决了2000人的就业。青神县县长王晓丽很受启发,“这一长效机制既解决了问题,又减少了成本。”
“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剑阁县县长田中文还是第一次看到。“农村垃圾处理面大、投入大,运行和管理也难,罗江建小池的办法很好,可以复制。”田中文说。
旺苍县县长张尚华认为,罗江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注重向下延伸到户,方式非常独特而深入,旺苍中间的河谷地区,已打算采用罗江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此外,旺苍还将继续探索山区、深丘的处理模式,“争取早日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记者 刘佳 张红霞 邹俊川 罗向明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