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四川 >> 正文

双赢的绿色重建

Eedu.org.cn 作者:李凌翌    资讯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13

  4月7日,小雨。

  这一天,记者驱车前往都江堰市虹口乡。沿路上吐绿的新叶和五彩斑斓的山花,让记者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曾经经历的创伤。随着我市震后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的开展,虹口迎来了绿意盎然的2011年春天。望向窗外,那重新披上葱绿植被的连绵山峦,仿佛在告知每位路人,震后三年,这里的坚韧与执著。

  而这里,仅仅只是我市生态环境重建的一个缩影。

  三年前,成都山体植被严重受损,灾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三年后,成都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震前水平;成都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震前水平;自然保护区中再现“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的身影。

  ……

  这一切的变化,都在向我们透露着这样一个讯息:成都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重建之路。

  与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相比,生态环境的重建更加任重道远,成都在三年的生态环境重建中,将生态环境恢复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双赢的绿色重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三个关键词,去了解成都震后的绿色重建。

  关键词:因地制宜

  峭壁上的油菜花田

  四月的虹口,尽管依旧是乍暖还寒,但沿线绽放于枝头的沁人新绿和路边五彩斑斓的迷眼山花,仿佛都在宣告着虹口这个因“5·12”地震而牵动人心的地方,又迎来了新一季的春天。

  三年前的那场地震,让都江堰的森林植被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创, 20.5万亩的森林面积受到损毁。虹口,更成为其生态受灾的“重”镇。

  三年后,当记者冒着小雨,再次沿着山路一路盘旋,虽然两侧仍不时闪过岩壁沙石垮塌痕迹,但就在那峭壁间,记者总能看到不断迸发出的绿色生命。

  当汽车行驶到虹口乡的峡口处,记者看见,岩石峭壁上一大片油菜花正随风摇摆,格外醒目。据都江堰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片是去年待山体较为稳固后进行的植被恢复试点。“这些山体都是当年地震时震垮的,在这种峭壁上,不适合进行树木的栽种,我们就首先靠容易生长的草本植物将其进行覆盖,首先把绿恢复起来。”

  不仅有这样的油菜花在峭壁上坚强生长,透露着坚韧与执著,记者更在悬崖边看到了有着“造林先锋”树种之称的马桑、木姜子、光皮桦等树种。

  “植被恢复,我们是因地制宜。” 都江堰林业局副局长柳贤昌告诉记者,在适合树木生长的区域,就通过植树造林来进行植被恢复;在一些山体较为陡峭,不适宜人工栽植造林的地方,就通过人工点播、撒播的方式来进行植被恢复;而在人工造林和人工点撒播都不能实施的区域,就通过封山育林来进行植被恢复。“正是依靠多种造林举措,现在都江堰受损的20多万亩森林植被已经得以基本恢复。”柳贤昌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深山里的成林厚朴

  成林的厚朴已经叶上枝头,不久之后漂亮的厚朴之花将开满山头,而这一片在震后恢复起来的400亩厚朴林,不仅能植树造林,更能让震后的农民从这一亩三分地上获得经济效益在都江堰林业局虹口林业站站长李建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虹口乡联合村,走进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炭窑沟。

  联合村,可以算是虹口版图上最偏远的村之一,尽管偏远,但这里广袤的林地资源成为了它得天独厚的绿色优势。“震前,这里的农民就有着栽种厚朴的传统,而它作为乡土树种,易生长还具有经济价值,成为了我们都江堰山区生态植被恢复的首选树种。”相关负责人坦言,搞生态植被恢复,不能单纯地为了恢复而恢复,更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性恢复。“因此,结合虹口‘厚朴之乡’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震后炭窑沟的老百姓都积极地栽植厚朴。因为厚朴特别适合这里的气候和土壤,而且经济价值也比较高,这样既恢复了生态,还解决了农民的长远生计,当然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高起来,成为了灾后生态植被恢复的双赢之举。通过这三年的实施,这里一共有400多亩的厚朴林。”

  炭窑沟只是一个缩影,震后的都江堰,以项目为带动,产业为发展,将生态植被恢复与林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既能永续青山绿水,又能合理砍伐增收,包括竹产业、厚朴产业等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处在成都“绿心”的都江堰,解决了生态恢复中生态与经济效益“两难全”的尴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关键词:生态保护

  重重保护的饮水之源

  “您已进入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类似于这样的标识标牌,在如今都江堰的平坝和山区,几乎随处可见,作为成都市“生命之源”的都江堰,在震后的饮用水源保护及重建,更是成为了震后生态环境恢复的重中之重,如今,这里已经划定了14个饮用水源保护区,重重保护着饮水安全。目前,全市8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在都江堰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都江堰市西区自来水厂的取水口黑沙总河,清澈见底的河水,鸟儿纷飞的景象,诠释着“生态”的写意。“西区水厂是我们灾后重建的一个自来水厂,主要供水给都江堰全市大部分城镇人口饮用。而取水口的水质安全,则成为了首要环节。”据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取缔了流经整个都江堰市8条主要河流沿河的排污企业,同时,还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确保水环境质量,从源头上保障了饮水安全。

  而在都江堰的山区,也分布有不少这样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震后,我们以前的饮用水源取水口都被损坏了,作为饮水之源的都江堰,我们紧急划定了临时的饮用水源取水口,以保障全成都的饮水安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把饮用水源的保护和重建放在了重中之重,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要求,对龙池、虹口、向峨、玉堂、紫坪铺、大观等9个乡镇、14个集中生活饮用水源周边环境安全状况进行调查,划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同时,还在保护区内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标识、标牌和宣传牌。今年,环保局将完成全市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设立饮用水源保护设施。

  不仅如此,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都江堰市将生态环境重建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源头污染控制,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关。“现在,我们这里任何一个项目要建设,都是将环境安全放在首位,首先得过环保准入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重重保护,‘山更青、水更绿’正在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数据

  36.8%

  ●数据显示,2007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8%,但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市林地损毁46.7万亩(31133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约2.5个百分点。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生态植被恢复,经过近三年生态恢复,至2010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十一五”期末我市森林覆盖率认定为36.8%。

  60万亩

  ●三年来,不仅是在都江堰的虹口,在彭州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州的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等诸多地方,都传来了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加速恢复的捷报。截至2011年3月底,全部31个成都市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已经全部开工,总投资超过4.7亿。已完成的各类林草植被恢复超过60万亩。

  100%

  ●作为生态恢复重建的另一重点工程,都江堰、大邑等三个饮用水水源地恢复项目也得以实施。据了解,三个饮用水水源地恢复项目总投资960万元,目前三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100%。震后成都的“山更青、水更绿”的目标,正在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珍稀动物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受到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带来破坏。而通过灾后迅速启动的生态植被恢复工程,三年来灾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逐步恢复到震前水平。根据红外遥感的监测图像来看,目前,在成都市的4个自然保护区,发现了金丝猴、苏门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同时还采集到野生大熊猫的粪便。而这些动物的出现,也表明了三年来灾区的生态恢复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李凌翌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