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探索出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

面对垃圾处理这一长期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的难题,罗江县探索出“统一收集、集中分类、生态处理”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初步形成设施齐全、保洁队伍稳定、经费保障有力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走出了解决农村垃圾面源污染的新路子。
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再掀高潮
本报记者 蒋静 文/图
4月19日,雨后。罗江县万安镇芒江村处处青翠欲滴,整洁的村道和农家小院在青山掩映下让人心旷神怡。不经人说明,记者几乎没有发现建在路边的垃圾收集池。垃圾池密封很好,周围看不到一点洒落的垃圾。该县城管局工作人员表示,垃圾收集池和分类处理池的建成投用,彻底改变了农村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局面。
分类加回收垃圾减量80%
垃圾池旁,各村组的保洁员把各种垃圾进行分类:烂菜叶、家畜粪便、粉尘等属于可利用,废纸、塑料等属可回收,农药瓶、玻璃碴等是不可回收垃圾……这一周期在夏天一般是3到5天,冬天一般每周进行一次。
县城管局城市综合管理股的陈兵告诉记者,从来源分析,农村垃圾和城市垃圾有本质不同: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作物秸秆、可降解纸张等可用于堆沤农家肥,有2%-5%的建筑废弃物可用于填埋机耕道路,有3%-5%的塑料、玻璃垃圾可作废品回收处理,有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垃圾需垃圾处理场处理。
一项初步测算显示,罗江的农村常住人口约为17万人,按每人每日产生垃圾0.8公斤计,全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136吨,全年产生垃圾约4.9万吨。一般而言,500吨的垃圾堆肥后能产生400吨有机肥料,用以满足1000亩果树所需,这一过程可为农户节约肥料用钱15万元。此外,使用有机肥料生产的水果和蔬菜品质更优,价格更有保障,可为农户或专业户增收创造条件。
统筹加自筹 资金保障到位
据介绍,各村组保洁人员每月报酬约为350—400元,通过可回收垃圾进入废品收购环节得收益30—100元,每月工作5—8天计算,日均报酬月60—80元,与打工收入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为充分保障可回收垃圾交易的公平性,罗江县供销社已在逐步试点推广建设专门的可回收垃圾收购点。
“农村垃圾生态处理能有今天的局面,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陈兵介绍,为确保垃圾生态回收处理长久运行,罗江建立起了投入保障机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行县级全额补贴,其中建设垃圾定点收集池每个补贴200元、垃圾生态处理池补贴3000元、清洁房600至800元、垃圾压缩站15万元,全县共投入1000万元,实现了设施全覆盖。对于全县村组保洁人员一年510万元的基本报酬,罗江一方面是对除五保户、低保户外,其他农户每人每月收1元钱,一年可收160万元,同时,每个镇平均可收清洁费5万元,共计50万元,另外300万元则由县财政列入预算解决。
自治促自觉 社会效益好
杨明华是芒江村5组的农户,村里道路修好后他就利用自家的小院开起了农家乐,每日里忙里忙外之余,他和妻子总是不忘记给院子里的垃圾桶换上新的袋子。每天傍晚歇业后,他们都会院内院外彻底打扫一次。“我的小孙子才1岁,给他说了几次后,他都晓得要把糖纸放到垃圾桶内了。”村民廖辉贵说起这事总是掩不住的得意:“各家就是该这么教育,娃娃从小就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农村这种干净才能长期保持下去。”
“干净的生活环境谁不喜欢。”芒江村主任唐学清表示,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他们开展垃圾生态处理之前专门召集村民自治会来进行宣传启发:“大家积极性都不错,卫生习惯改变了很多,而且每月交的1块钱卫生费虽然不多,但人人都参与进来了,大家都成为了卫生监督员,原本不那么讲究卫生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的卫生环境也就越来越好了。”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