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牧区发展人工种草构筑生态屏障
四川省牧区天然草原直接影响长江流域尤其是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全国水资源保护总体战略的实施,是长江、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但由于天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地退化、鼠虫害化、沙化日益加剧,湿地萎缩,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本报讯 (记者 钟钢)日前,四川省政协一份题为《四川牧区发展人工种草的几点建议》的调研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四川省负责同志重视和采纳报告的主要内容,相关厅局依据委员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牧区人工种草的有效措施。
为促进牧区跨越式发展,省政协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课题组,对甘孜、阿坝牧区草原、湿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认为:针对四川牧区实际,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恢复天然草原生态功能,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牧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川省牧区天然草原是长江、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委员们调研了解到,天然草原大多分布在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先天脆弱,自然恢复演替能力不足。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牲畜存栏不断增加,天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地退化、鼠虫害化、沙化日益加剧,湿地萎缩,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牧区的现实使调研组认识到,发展人工种草,增加饲草供应量,有效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是恢复草原、湿地生态功能的根本出路。委员们建议,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发展人工种草作为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切入点,编制牧区人工草地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加工基地;加强牧区畜牧科技推广培训站点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鼓励牧民通过人工种草,支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区(场);实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禁牧不禁养;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落实人工种草良种补贴;建立县级防灾减灾饲草生产基地;通过卧圈种草、补播、围栏等措施建设打贮草基地,作为户营救灾草料基地;建设饲草料加工厂、储备库,形成饲草料储备体系。将四川牧区人工种草、牧草良种繁育、防灾减灾、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纳入国家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进行人工种草试点,为全面推广人工种草积累经验。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