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专访四川大学教授杨振之
日前,四川省旅游局在国家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概念,成为芦山灾后重建规划的突出亮点。本期,华西都市报记者对专项规划编制组副组长、规划技术负责人、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进行了专访。
多方考察确定战略定位
华西都市报:根据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路,以雅安为核心的芦山地震灾区战略定位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请问规划编制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确定的这一战略定位?
杨振之:编制组在接受灾后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任务后,对地震灾区进行了深入考察,省文化厅、省旅游局领导专家多次展开研究,对地震灾区的战略定位由最初的“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几经更迭,最后确定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从地域特色来看,芦山地震灾区是我国四大地理文化过渡区,独特的地域特征决定了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从资源基础来看,地震灾区拥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遗址资源以及优越的山地生态休闲度假资源。
从区位条件来看,地震灾区紧邻成渝经济区,是成都市的后花园,具有发展休闲度假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从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来看,雅安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
鉴于此,我们在汶川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将地震灾区定位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全新概念探索发展之路
华西都市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是个崭新的概念,请问如何理解这个试验区?
杨振之: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实质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灾后重建要求,为增强地震灾区的“造血”功能,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试验区的建设使地震灾区在产业融合机制、融合发展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绿色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融合是发展的核心
华西都市报:试验区的核心内容是产业融合发展,那么融合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杨振之:在融合发展路径方面,我们主要提出以“宜居、宜业、宜游”、“产城融合、景城一体”及“旅居一体”等理念,统筹试验区内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提炼文化内涵,促进区域旅游化建设。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以全域旅游统筹引领国土开发、城乡建设等,实现区域美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城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及线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路径,开发出多样化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并实现构建保护与利用融合、空间融合、项目融合和产品融合。
李艺萌华西都市报记者邓宇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广东投19亿建设全国绿化生态第一省 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 树立生态理念 弘扬生态文化 全球已出现八大生态危机 生态文化体系研究获阶段成果 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森林为生态文化注入魅力 使生态文化融入主流文化 西安建设要将生态与文化结合起来 全国百所高校代表纵论神农架生态文化 震后多数大熊猫震后状态良好 河南省首部生态文化史纲出版 或成解决环境问题新途径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