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云南 >> 正文

一切为了洱海清

Eedu.org.cn 作者:郑劲松 资敏 闻…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4

    作为洱海的源头,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境内洱海流域径流量占到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何保持河道清洁,如何治理温泉洗浴热水和奶牛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确保7亿立方米径流清水入洱海,成为摆在洱源人面前的问题。近10年来,洱源人以保护洱海为己任,展开了一场洱海源头“严管源”的持久战。 

   1月中旬对于北国来说,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而在洱海源头的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记者见到的却是湖水如玉、绿树成荫,公路两旁黄色的油菜花和成片的绿色蒜苗、蚕豆苗郁郁葱葱,早开的酸木瓜花如火如荼。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宣传牌或横幅。洱源县正在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家园。
  作为洱海的源头,洱源县内洱海流域径流量达到7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可以说,洱源的环境状况与洱海保护成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没有洱海源头的“净”,就不可能有洱海的“清”。
  在以境内清水、热水和奶水“三水”远近闻名的洱源县,如何保持河道清洁?如何治理温泉洗浴热水和奶牛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确保7亿立方米清水流入洱海?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洱源人面前。近10年来,他们把保护洱海当作己任,当云南省大理州举全州之力展开“洱海保卫战”时,他们以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与努力,展开了一场洱海源头“严管源”的持久战。

  清运垃圾:变政府管为群众自己管
  “袋(筐)装+自主管理+清运车+垃圾场”的农村垃圾收集新模式及河道协管员和村民保护环境自觉性的提高,确保不让一点垃圾进入河道。

  洱源县有近千条小溪汇入境内5个湖泊和7条大河,这些经湖泊和河流最终注入洱海的小溪,其中有80%要穿越村镇。治理农村垃圾污染,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在这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洱源县的村庄随处走走,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有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河道,还有每家每户门口的大竹篓(筐)。
  一直以来,因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是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洱源县也不例外。在洱源,洱海流域6个乡镇共有近20万人,一年收集起来的垃圾量达到近5万吨。这么多的农村垃圾如不加以有效管理,将会污染洱海的源头,进而加剧整个洱海的富养化。
  对于这一难题,洱源县最初采取的措施是定点设立垃圾池来收集垃圾。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村边路口经常能看见村民丢弃的垃圾,垃圾池周围也垃圾成堆。为了找到原因,洱源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走家入户了解情况,“后来我们借鉴城市垃圾收集方法,由‘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场’的常规模式改为‘袋装+自主管理+清运车+垃圾场’的新型模式,效果很不错。”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润辉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垃圾的清运上,洱源县也想出了“新招”。杨润辉说,现在实行农户每户每年交垃圾清运费10元~30元,政府每户每年补助10元~30元,各自然村组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垃圾管理办法,自主管理垃圾清运资金和垃圾,变政府管为群众自己管,做到了垃圾不再进垃圾池,全部用袋或箩(筐)装,然后根据各村的垃圾量,或两天、或7天、或10天,雇用垃圾清运车定时清运到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一“高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农村环境的改善,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以前人们乱丢粪草的习惯没有改变,扔在路边、湖边的大蒜根大蒜叶腐烂后臭气熏天,恶臭的黑水都流向湖里,湖水发臭变黑,人们都不敢喝附近湖里的水了。没有了饮用水,村民们只得花钱买桶装水喝。”在茈碧湖镇海口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定生指着正在庭院中剪大蒜根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这些蒜叶蒜根不能随便乱扔,要放在院中晒干,然后交给村中保洁员集中处理。为了证实杨定生说的真实性,记者在海口村随处走走,看见家家户户都是将垃圾集中起来放入自家门前的大竹篓里。
  公众参与、群防群治才能使湖库治理措施落到实处。为落实监督管理机制,洱源县环保局率先建立了河道协管员制度,在两岸三镇22.8公里的河段内,共聘请了河管员100人,由村镇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和责任协议书,明确了监管范围和职责。
  由于有了专人管理和监督,在弥苴河等入湖河道内乱丢、乱倒、乱排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河管员的工作也得到了绝大多数沿河群众的支持,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河长”,成了入湖河道的“守护神”。
  在洱源县,广大群众自觉约束不良行为、热心为环境保护出力已蔚然成风。杨定生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学校每个星期都要开环保课,教他们要保护洱海水源,不要向湖里和江里倒垃圾,“孩子们回来就监督我们:爸爸不准这样,妈妈不准那样,我们都被他们管着。”
  现在的洱源人都知道保护洱海人人有责,要共同参与,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了洱海保护,洱源人对环境的呵护正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解决乳业污染:以牛粪换沼气
  沼气池在冬天气温低、废弃物少时沼气就会“断气”。洱源在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乡镇推广使用太阳能中温沼气工程,破解了这一难题。

  因为水草丰沃,适宜饲养奶牛,洱源县还素有“乳牛之乡”的美称。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县有93%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大牲畜存栏达13.7万头,其中乳牛存栏达5万多头。由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会直接对洱海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洱源县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洱海源头的主要污染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针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洱源县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沼气、有机肥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集成为手段,积极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模式,而这种新模式就是太阳能中温沼气工程。
  “这项工程不但是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转化有机废弃物为燃气等可利用物质的十分有效的技术,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洱源县环保局长王世明告诉记者,在洱源县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镇乡,现在已经开始积极推广使用阳能中温沼气工程。
  2008年,由政府主导,国家、企业、集体、农户共同参与,联合投资750万元,在洱源县洱海流域三营镇的三营村、茈碧湖镇的上村、凤羽镇的凤河村、右所镇的南登村、邓川镇的腾龙村5个村建成了清洁能源示范村,在这5个村中建设的5座中温沼气站,不但可以为800户农民提供管道沼气服务,年处置奶牛厩肥7500吨,将牲畜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液体和固体),实现了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时也避免了其成分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保护了洱海水质,并改善了当地的能源利用现状和农业肥料利用状况。
  说起中温沼气站的好处,王世明脸上写满了得意:沼气的利用不但可以大大改善项目选址自然村相对落后的能源利用现状,减少由于农村能源短缺引起的森林破坏,可间接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沼肥通过科学配方后形成配方有机肥,有机肥施用的推广能大幅度降低传统化学肥料流失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压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有机肥的利用可大量替代化学肥料,在源头和总量上控制了洱海流域的农业污染源,对维持洱海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管道沼气示范村——洱源县茈碧湖镇的上村,记者遇到不少远乡近邻前来参观村中的太阳能中温钢体沼气站集中供气系统。这个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作“以牛粪换沼气”的项目是云南第一个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系统应用太阳能技术,将牛粪发酵,产生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农户家中,而沼液沼渣就作为高效有机肥还田,上村的农民将牛粪交到沼气站就可以折算成沼气。这个项目让前来参观的乡村干部和村民们既惊且喜,每人都索要了一份说明带走,说是回乡后要积极介绍引荐这项技术。
  “这项生态经济技术项目成本低、适用性强,不但为有着千年乳业加工历史的洱源县有效解决人畜粪便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找到了捷径,也让人们看到云南农业发展规模循环经济的远大前程。”王世明高兴地说,他非常看好这项技术的前景。

  洗浴废水:通过湿地进行深度净化
  湿地是“地球之肾”,中温沼气站解决了“奶水”污染,湿地净化处理系统又解决了洗浴废水的“热水”污染。

  在洱源县右所镇,记者正赶上“街子天”(云南对赶集的称呼),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半数是穿戴藏族服饰的藏族同胞。记者正奇怪:以前来过洱源,怎么没发现这里还居住着藏族同胞呀?随行的洱源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这里距香格里拉200余公里,那里冬天零下20多度,我们这里自家院子里挖下去两三米就有温泉,藏族同胞也成‘候鸟了’,冬天就到我们这里来‘越冬’泡温泉了。”
  由于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环球地热带东段的南折部位,洱源县境内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全县57平方公里热田区内分布有4个地热田。正是凭借温泉资源优势,当地建设了大理地热国、九气台宾馆、下山口度假村、洱海源温泉宾馆等一批已具规模的企业,开发了温泉游泳、温泉熏蒸、温泉理疗等项目。当地群众也利用部分自流温泉开设经营性洗浴澡塘、温泉旅游等产业。
  对温泉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给洱源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大理地热国为例,仅2007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460万元。以温泉为主线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大量产生的洗浴等生活废水,经过沟渠最后流进了入洱海河道,一度成了当地政府头疼的事情。
  “洱源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太需要发展了,一方面是因为‘热水’刚刚尝到甜头的群众,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洗浴废水污染了我们的洱海,我们既心痛又矛盾。怎么办?”王世明告诉记者,在综合了多方意见后,2008年,洱源县环保局已在右所镇三枚村下山口建设了第一个针对洗浴废水的处理工程。这项工程包括了建设餐饮、饭店和洗浴用水两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并建设了污水管道系统、一体化净化槽设备净化系统和人工湿地净化系统。设计规模是处理生活污水80立方米/天,温泉洗浴污水700立方米/天。
  “工程预计在今年3月底完工,到那时大理地热国的温泉洗浴废水将全部用管道接入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进行深度净化,最后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排放。”王世明说,他们还将进行推广这一技术,最终彻底解决洗浴等生活污水对洱海的污染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有效破解难题
  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难题。

  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大县破解“三农”问题、治理面源污染的主要路径。洱源县通过契而不舍地扭转农业生产环境,广泛开展农村测土配方工作,实施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微量元素等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减少了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增强了土壤有机质。
  为了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带来的污染,洱源县在洱海流域6个乡镇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2003年~2008年,全县共计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面积75万亩。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实现了控氮10%、减磷15%以上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4年来,洱源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成为了一项普及技术。除了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还投入100万元,实施了茈碧湖、西湖面源减污缓释肥工程,与常规施肥相比,实施这个项目可以带来的效果是平均每亩可减氮60.4%。
  为了挑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难题,洱源县实施了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2003年~2008年的5年间,新建沼气池2.1万口,右所、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等镇乡的简易村落污水处理系统项目也正在设计与实施中。
  2005年6月,洱源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县,借此机遇,洱源县委托云南省环科院完成了《洱源县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区规划2006~2020》,并获云南省发改委批准实施。目前,畜禽粪便及农田秸秆资源化利用试验示范工程已在邓川、右所、三营、茈碧湖4个镇展开,共投入资金90万元,实施秸秆还田4000亩,建沤肥池54口,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到2008年年末,洱源县洱海流域6个乡镇已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5万亩,还建立起无公害蔬菜7000亩。同时,县里着力实施“421111”工程,打特色生态农业这张牌,按规划,到2010年,将基本建成40万亩泡核桃基地、20万亩华山松基地、10万头优质乳牛基地、10万亩优质梅子基地、10万亩优质大蒜基地和10万亩优质稻基地。王世明说,生态农业不但带动洱源农民走向了致富之路,也成为洱源这个农业大县破解“三农”问题、治理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
  洱源县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各种新举措的实施,堵源截流,从源头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总量控制与削减,确保了洱海入湖水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切为了洱海清:树立绿色政绩观,懂得取舍
  洱源人一次次牺牲经济利益,一切发展都服从了洱海保护。

  洱源县海西海的前置库曾是荒山漫坡,现在却变为滩涂,茭草密集,流向海西海的河水被挽留下来——经过湿地净化后才能进入海西海,有了这个生态屏障,有“澄潭竹树”美誉的海西海更加澄净,水质已由2005年的Ⅲ类提高为Ⅱ类。
  这片人工湿地既是洱源人的一个独有创造,也是洱源人的一份深情厚意。
  在前置库东北角的牛街乡白塔村,一个普通的村庄就是由此改变了发展轨迹。过去,白塔村、龙门村曾发展建造了87座石灰窑,当地群众生活红红火火,但是石灰窑产生的悬浮物威胁到海西海的水质,2004年1月30日,洱源县决定取缔海西海片区的石灰窑,为了顾全大局,当地群众接受了这个安排,并另谋生计。
  而这些,仅仅是洱源人为了保护母亲湖做出让步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洱源县,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洱源建设,增强环境保护执行力,他们贯彻“环保风险抵押金”,环保工作奖惩分明。围绕县内主要入湖河流中弥苴河全年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永安江、罗时江全年水质总体达Ⅳ水质标准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与洱海流域6个乡镇和12个县级有关部门,6个乡镇党委、政府与村、站及乡镇范围内的企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与农户层层签订《洱海水源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根据目标责任,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38名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和镇乡正副职领导、站所和村级领导都必须上交风险抵押,全县共收风险抵押金14.81万元。
  这是洱源人为了洱海保护,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一切发展都服从洱海保护的具体体现。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洱源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位任务,一切工作、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保护洱海水源为前提,为了洱海清,也为了洱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定这个根本原则不动摇。”洱源县委书记许云川这样给党委、政府的工作定位。
  一切以洱海保护为前提的“绿色政绩观”,使得全县党政干部懂得牺牲,知道取舍。
  2008年,洱源县建设全国重要的钛矿精深加工基地工程终于进入实质阶段,大理矿业投资18亿元建设150万吨的金属钛项目进入矿产资源整合和厂址选定阶段,但就是这个建成后产值可达15亿元的重大项目,曾因为环保投资大而且项目被放置到远离洱海源头、远离中心城镇的地方,招商工作曾连续数年无功而返。
  洱源人为保护洱海做出了太多牺牲,洱源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洱海源,一个传说中仙女撒歌的地方,一个鹭飞鱼肥粮满仓的高原水乡,生态文明建设为它带来了无限韵味和空谷幽香。
  愿为保护洱海做了巨大贡献的洱源人的明天更美好!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