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云南 >> 正文

昆明为26平方公里水葫芦找“出路”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昆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29
  昆明已在滇池草海、外海及入湖河口水域控制性圈养了22平方公里水葫芦,加上各县区在入湖河道内圈养的4平方公里,圈养的水葫芦面积已达到26平方公里。7月至9月,是水葫芦的快速生长期,8月底或9月初,这些水葫芦即可实施采收。如何保证26平方公里水葫芦处于可控范围,并最终实现资源化利用?昆明已为这26平方公里的水葫芦找好了“出路”。

  截至目前,昆明已按计划在滇池草海、外海及入湖河口水域控制性圈养了22平方公里水葫芦,圈养区域主要分布在草海和外海北部龙门村、盘龙江入湖口、福保湾、宝丰湾、海东湾、晖湾、新老运粮河、西坝河、船房河入湖口、东风坝等区域,约为滇池309平方公里的7%,其中草海计划圈养面积9000亩,外海计划圈养面积24000亩。加上各县区在河道圈养的4平方公里,昆明今年的水葫芦圈养面积已达到了26平方公里。按照可研显示,草海和外海圈养的22平方公里水葫芦,可生产水葫芦总计约117万吨,吸收水体氮、磷的量分别为1700吨和490吨。

  随着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及经济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滇池污染物负荷产生量仍将保持增长。根据初步推算,2015年滇池流域污水排放量为3.49亿吨,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为11.4万吨,氨氮产生量为1.15万吨,总氮产生量为1.95万吨,总磷产生量为0.18万吨。而滇池所处地域地貌条件,决定了其径流面积小,水资源量少,蒸发量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滇池流域工业、生活、农业污水全面收集处理、入滇河道“158”综合整治、环湖生态建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清淤及节水工程等“六大工程”的建设并发挥作用,滇池杜绝外源污染控制、杜绝污染增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质污染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滇池水体正向好的方向转变。去除滇池内源污染、减少水体中的氮磷等存量污染物成为当前滇池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在滇池草海、外海主要入湖河口等污染水域圈养水葫芦,是湖泊内源污染削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实现滇池水质的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水葫芦是吸收水体中氮、磷能力最强的水生植物之一,在有效控制生长范围、做好管护、机械化采收及资源化利用等的前提下,进行大面积圈养水葫芦,可通过水葫芦生长吸收和浓缩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再通过机械化采收,制作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可达到去除水体内源污染的目的。江苏省农科院相关科研人员表示:“实验证明,1吨水葫芦平均每年可以吸收约1.5公斤氮,0.4公斤磷,在种植面积不超过50%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还会抑制蓝藻的生长。”

  2009年,在滇池白山湾实施的“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及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系统研究了水葫芦机械化采收、减容、粉碎、脱水、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分析评估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各环节技术参数及社会生态效益。

  2010年底,环保部下发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提出“流域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滇池内源(削减存量)和外源(严控增量)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昆明市“十二五”期间对滇池水环境治理的重点,也由主要控制外源性污染向控制外源性污染和消减内源性污染并重转变。

  正是基于水葫芦在清除滇池内源污染方面的巨大潜力,昆明决定将“规模化圈养22平方公里水葫芦和资源化利用”作为2011年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的四大举措之一,实施了“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