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云南 >> 正文

生态产业发展的丽江实践

Eedu.org.cn 作者:谭晶纯    资讯来源:云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1
  一个桃子上万元,这不是传说。

  2010年9月26日晚,北京“丽江雪桃之夜”国际品桃会上,一个重达1500克的雪桃拍出3.8万元的价格,一棵挂果最多的雪桃树成交价18万元。

  天价雪桃的背后,有很多人为因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丽江雪桃尽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所谓天时,桃子是初夏的水果,且不易储藏。而丽江雪桃,春天一样桃花灼灼,晒了整个夏天的太阳,伴着秋露秋霜而来,此时北方已是落叶萧萧。

  所谓地利,是丽江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的优势。这里的天空是清净的,阳光是清透的,空气是清冽的,水是清纯的,土壤是清洁的。

  所谓人和,一是种桃的人用心,从育苗、嫁接、管理到储藏运输、市场开拓,再到雪桃示范园区建设、基地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各司其职,精心培育。一是吃桃子的人上心,追求品质、绿色、生态、无污染,丽江雪桃好吃又安全。

  2010年,丽江雪桃种植面积20721.2亩,挂果3675.8亩,雪桃产量1036.87吨,销售收入1435.31万元。今年,截至6月,丽江雪桃种植面积达到22143.4亩。

  2011年9月26日至29日,共有7600个、平均每个重量在500克以上的丽江雪桃,分4批空运至北京,第三次成为国宴特供果品。而在昆明,丽江雪桃9月22日至26日4天销售额过百万。

  丽江雪桃,已经迈上了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

  丽江雪桃产业的发展,是丽江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生态产业、清洁能源、旅游业,是丽江正在倾力打造的三大支柱产业。生态产业居首位,其主要原因是:丽江绝大部分地区是山区、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丽江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突出,生态农业资源、生物质能源资源、生态制造资源十分丰富。而丽江,又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生态建设直接关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站在云南看丽江,如同站在全国看云南,气候、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近。

  所以,丽江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值得探寻。

  [思索篇]

  纵观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趋势,比较丽江传统农业的实践,丽江市的决策者们看到了传统农业具有局限性、农业经济富有规律性和现代农业讲究科学性,看到了生态产业是适合丽江当前发展阶段特别是农村现状的重要产业。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生态产业,代表着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目前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路径选择。

  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新道路、一种新模式,其突出的特征是:

  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产业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把提高生产力及追求环境效益作为基本目标。

  现代科学与传统农业经验相结合。生态产业高度重视传统农业的经验方法,倡导绿色生产,追求绿色食品,同时也推广使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生态产业主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根据地理特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让产业最大限度发挥出比较优势,同时又围绕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服务。

  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生态产业是一个综合产业生产体系,涵盖了农、林、牧、渔、加工、贸易等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又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而因地制宜。

  纵观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趋势,比较丽江传统农业的实践,丽江市的决策者们深深感到了传统农业具有局限性:

  显著表现在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自然在农业中是作为机器和有机体参与人的劳动的”,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多因性和波动性、弱质性的产业特性。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单个农民的发展只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不能把产品变成商品,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大发展。

  丽江的决策者们也看到了农业经济富有规律性:显著表现在农业经济必须遵循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规律,要自觉与市场相结合,必须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把产品变成商品,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丽江的决策者们还看到了现代农业讲究科学性:显著表现在要找准结合点,实现农业和市场的连接,这个连接点就是产业化。建设生态产业基地,走“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一方面,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粮食作物种植,能有效解决好农民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增加经济作物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能有效解决好农民的收入问题。

  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丽江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确定了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

  [实践篇]

  “十一五”以来,丽江坚持把组织领导推动作为根本保证,把科学规划布局作为基础前提,把强化宣传发动作为有效手段,把依靠群众参与作为力量源泉,把典型示范带动作为基本方法,推动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丽江生态产业以年均新建80万亩的速度推进。截止2010年,丽江建成生态产业基地面积246.27万亩,其中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85.93万亩,芒果、雪桃、苹果、花椒、青梅等特色经济林、玛咖等新资源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全市生态产业综合产值达16.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

  围绕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科学优化布局生产力,坚持优势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海拔地区扬长避短、择优发展、效益优先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了丽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逐步向服务二、三产业的林果种植业方向发展,生态产业逐步从单一的传统林业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从单纯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龙头企业辐射影响增强。

  坚持从资金、政策、基地建设、产品出口等多方面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壮大了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生态产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生态产业龙头企业已达到77户,辐射带动了16.8万户农民群众。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着眼于区域间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坚持围绕产业建企业,围绕基地建工厂,围绕市场树品牌,打造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基地,丽江特色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和推进,2010年,丽江农副产品出口额为2915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6.8%。

  增收致富作用十分突出。

  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作为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的最终目的,切实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有力地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2010年,丽江核桃产业种植户户均增收3500元,人均增收近1170元;药材产业种植户人均增收3500元;桉树产业让近3万农户直接受益。与此同时,丽江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生态产业的致富能手和远近闻名的生态产业致富村。

  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

  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3年来,市、区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投入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共7500万元,用于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丽江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52.56%提高到66.15%,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彰显出强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型效益。

  [认识篇]

  生态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压力小、带动效益强的突出特点,它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体现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顺应了国家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观点一:生态产业在丽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迫切需要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生态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压力小、带动效益强的突出特点,它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体现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顺应了国家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丽江的生态产业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新形势下,若生态产业发展不起来,农民持续增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既要从经济角度看待生态产业发展的现实作用,更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建设生态产业基地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

  观点二:生态产业在丽江工业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迫切需要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的目的,在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逐步推动农村城镇化、城市化,逐步实现农民工人化、市民化。生态产业发展好了,不仅能为新型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原料支撑,而且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

  从丽江近年来新型工业发展的路径看,依托螺旋藻、核桃、烟草等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通过生态产业的不断壮大来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走出一条生态产业与新型工业互惠并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观点三:生态产业在丽江特色经济中具有支撑地位,迫切需要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借鉴吸纳别人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立足实际、发挥自身特点、挖掘自身优势。

  丽江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名城,最根本的经验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丽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基地建设决定着丽江科学发展全局,三者在优化三产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观点四:生态产业在丽江生态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迫切需要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仅是丽江最大的特色优势、最珍贵的品牌形象,也是丽江融入桥头堡建设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生态产业是将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发展生态产业能把丽江种类繁多的物种资源潜力和丰富的农、林、畜产品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巨大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丽江决策者们的结论: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丽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机遇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对一个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在新起点上推动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实现新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丽江生态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机遇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产业,有利于丽江依托资源丰富和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快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生态产业,制定了国家生态产业发展战略,出台了扶持生态产业发展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争将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成为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增长速度快、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的另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

  丽江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生态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有条件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广泛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和运用生物技术创新成果,迅速发展壮大生态产业。

  机遇二:国内外生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为丽江生态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空间。

  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全球生态产品销售额从2005年的3万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4.9%左右。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向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生态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丽江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生态能源和生态制造产业具备较好基础,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也有潜力通过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机遇三:国际国内产业资本的加速转移趋势,有利于丽江积极承接转移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步伐。

  从“十五”期间开始,不仅日本的生物企业加快转移步伐,而且欧美的主要高技术跨国集团如杜邦公司等也纷纷在我国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出现了由东部地区向生态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转移的区域性转移趋势。

  “十二五”期间,只要国际国内生态产业资本继续存在转移趋势,就有利于丽江与国内外大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资金,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生态产品市场竞争,推动生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机遇四: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为丽江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政策机遇。

  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有利于丽江发挥优势,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特别围绕“桥头堡”建设,丽江提出建生态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的发展目标,切合了中央针对我省“桥头堡”建设提出的建设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

  丽江正在深入研究生态产业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建设重点、拓展方向、政策需求,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快融入“桥头堡”建设、促进生态产业跨越式发展。

  [战略篇]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生态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实现生态改善,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发展目标。

  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生态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生态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实现生态改善,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发展目标,为丽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丽江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生态产业综合产值大幅提升。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态产业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7%以上,其中基地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加工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

  生态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态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567万亩以上。特色经济林包括花椒、青梅、核桃、油橄榄、苹果、芒果、雪桃等,生物质能源和其它特色生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林农人均拥有5亩以上经济林木。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加大对生态产业投入力度,力争总投资达到25亿元以上,其中产业支撑项目投资完成4亿元以上,产业基地建设投资完成21亿元以上。建立更加通畅的市场流通体系,生态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初步形成。

  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到2015年全市培育2—3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4—5家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10家左右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力争高起点、高标准培育创建省级农产品品牌和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使名特优农产品的品牌创建覆盖全市绝大部分优势农产品。

  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建市级、省级科技示范点,使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科技示范点覆盖主要生态产业。生态产业科技带头人和产业致富能人大幅增加,科技进步对生态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下山、树上山”的指示精神,巩固林改成果,认真抓好树种更替,增加有效林地和经济林面积,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提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互动。

  [战术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胆突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地;抓龙头带动和项目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改革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生态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第一招:观念要新,自觉把解放思想作为先决条件。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发展生态产业的效益周期往往较长,如果只追求眼前政绩,对生态产业的兴趣就只会挂在嘴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算是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工作,只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好处,只要对老百姓增收致富有好处,就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要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寻找新目标、新路径和新动力,通过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通过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来获得发展的资源、发展的空间、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效益。

  第二招:布局要优,自觉把发展规划作为基本前提。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尤为重要。突出规划的全局性。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结合各区县的气候、土壤条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交通、市场等因素,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做好芒果、核桃、雪桃、苹果、膏桐、果梅、桉树、花椒等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规划的导向性。通过规划引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层次、有重点地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深度开发,培育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区域优势支柱产业。

  突出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旦形成,就要坚决维护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认真执行,否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认真做好特色经济林基地、林纸一体化桉树基地、生物质能源膏桐基地、红豆杉原料林基地和中药材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切实把规划落到具体的项目上。

  第三招:带动要广,自觉把龙头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发展生态产业,最迫切的工作是抓龙头带动和项目建设。

  注重引进。通过特色生物产业园区建设,积极走出去捕捉信息,了解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战略合作。

  注重培育。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注重结合。鼓励企业按“企业+基地+农户+合同”的经营模式建立生态产业基地,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注重品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积极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

  第四招:流通要畅,自觉把市场建设作为关键环节。解决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关键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健全服务体系。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中介组织。积极组建产业种植和经销服务协会,培育发展要素市场和信息网络市场,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做好市场监管。严格种苗质量、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法保护生态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

  第五招:效益要高,自觉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才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也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化是关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抓住建设云南丽江高校区的契机,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省林科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大型央企、省企开展科技攻关及研发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实施生态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三新工程”,认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和农科培训班,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新技术,重点做好良种选育、苗木嫁接、规范栽培、抗旱防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

  机械化是载体。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机械化步伐,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培植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建设生态产业机械化示范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农机化技术。

  标准化是方向。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使采种、育苗、整地、种植、抚育、施肥、防病、采摘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推动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优质高效。

  第六招:队伍要强,自觉把人才建设作为智力保障。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

  干部队伍是中坚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使之更好地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力量。

  新型农民是经营主体。下大力气抓好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新知识、新技能教育农民、武装农民、提高农民,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实用人才是生力军。下大力气抓好产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生态产品深加工人才和经营人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技人才是推动者。下大力气抓好生态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特色农业、林果产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使用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

  第七招:改革要快,自觉把健全机制作为根本动力。改革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生态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政策要活。只要符合国家生态产业政策,对具有鲜明丽江特色的优势生态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要研究出台一整套优惠政策,充分体现政策的灵活性。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生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机制要新。生态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必须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放活经济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真正使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主人,推动全社会真正“念好山字经,打好林字牌,种好摇钱树”。

  步子要稳。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目的是使人民群众早日富起来。但是任何改革实质上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要注意改革的程序和方式,依法依规操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妥善调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为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障篇]

  发展的方向已确定,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做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不动摇,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减弱,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的工作不松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步:领导要加强。

  始终把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形成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层层落实责任,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新矛盾,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各项要求,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实际行动把生态产业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第二步:合力要增加。

  全市各级政府要负责好辖区内生态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及综合协调。各级财政、林业、农业、创新办、经济委、商务、供销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步:投入要保障。

  要继续坚持把发展生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的同时,逐步增加发展生态产业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并由各级财政部门牵头整合农业、畜牧、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扶贫、民政、科技等资金,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投入。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激活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生态产业。

  第四步:宣传要到位。

  建设生态产业基地需要通过千家万户的农民去实施,广大农民群众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也是生态产业的最大受益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宣传,切实把发展生态产业的目的、意义、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基层、到村、到组、到每一个农户,增强群众参与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大力培养和宣传典型,坚持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用典型示范和榜样力量引导、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第五步:考核要严格。

  对生态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推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每年定期检查,每年定期考核。要改革考核方式,对区县的考核,不但要考核种植规模,还要考核成活率、生长率、挂果率;对部门的考核,不光要考核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生物创新部门,还要考核涉及生态产业建设的相关部门。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严肃问责。要强化督查,跟踪工作进度,及时了解掌握和反馈工作情况。

  当下,丽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正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本版图片由和慧军、冯 魄、张文银、杨开清提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