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广东 >> 正文

佛山:用“大环保”理念推动污染减排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30

   编前:当品牌行业被冠以“耗能大户”之名,当传统支柱产业因粗放式发展带来严重污染,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广东省佛山市以壮士断腕的豪情,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审时度势地提出“大环保”理念,有效解决经济与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大环保理念的推动下,佛山各区以实施结构减排为关键,以狠抓工程减排为重点,以强化监督减排为手段,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各项工作的落实。
  2007年,佛山市两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10.3%和8%,超额完成了广东省省下达的年度削减目标要求,也完成了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氧化硫减排10%的目标。


  大环保:阵痛后的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地处沿海、邻近港澳的地缘优势,利用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佛山各区大力发展镇村工业,在短内期内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初级加工业的蜕变,经济发展迅速。然而,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推进GDP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污染。
  环境容量有限和经济增长提速的矛盾日益明显,劳动力成本高涨、环保要求提高、能源紧张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重经济轻环境的传统观念和单向工作思路的模式凸显弊端,佛山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环境容量透支、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保护工作成为新时期佛山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用大环保理念来建设大环境,推动新发展。
  大环保理念的确立,表明了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佛山的发展不再单纯考虑经济指标,还将综合考虑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2006年,节能减排指标被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07年,减排指标在考核指标中的比重从最初的7%提高到17%。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要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作为佛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和具体行动。
  大环保理念的确立,使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佛山的环境保护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改变了过去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被动局面。社会各界对环保的投入不断增加,环保投入由2003年的36.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0.42亿元,其增幅超过了GDP的增幅;2003~2007年,全市环保总投入为269.97亿元,投资指数连续5年都保持在2.20%以上。
  大环保理念的确立,推动了佛山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的创新。环保部门不再单打独斗,环保工作初步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方位协调,环保部门全程跟进、统一监督管理,市区联动、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人大、政协监督视察,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正在形成。
  大环保理念的确立,带动佛山环保工作质的飞跃:从遏制环境污染向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转变;从被动治污向主动防治转变;从单一治污向综合治理转变。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中。佛山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未来5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实现总量减排目标。2008年,市委全会工作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年度目标。今年政府报告更是将节能减排列为全市七大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不断丰富、发展的大环保理念,为佛山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契合点。2007年,佛山生产总值3588.50亿元,比2003年的1381.39亿元增长了259.77%。也正是在这一年,佛山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国家考核组的验收,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的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


  结构减排:污染减排的“主旋律”

  佛山传统产业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除电力外,陶瓷、纺织印染、铝型材和水泥等几大传统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全市总排放量的90%以上。传统产业的污染问题“根深蒂固”,由于企业老、规模小、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实施污染整治非常困难。佛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唯有大力开展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为此,佛山把污染减排的重点落在了结构减排上,并且把第一把斧砍向了具有支柱地位的陶瓷产业。佛山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南国陶都”的美誉,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强势发展,佛山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然而作为资源消耗型产业,陶瓷产业在自身面临着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趋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社会问题。陶瓷的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居各行业首位。随着近年来陶瓷行业企业不断增多,基础条件参差不一,整个行业粗放式发展的势头日趋明显,要求对该行业进行整顿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为此,佛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目标,要求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使全市12%的陶瓷企业得到扶持壮大,40%整改提升,48%转移淘汰,推动佛山陶瓷逐步实现由“佛山制造”到“佛山设计”的跨越。
  以佛山陶瓷生产集中地——禅城区为例,去年就关闭了35家陶瓷企业;著名的南庄大道旁有超过10家陶企被关停,占地面积超过2000亩。今年,禅城区对区内115家陶瓷企业进行分期分批分类整治:对25家企业进行限期整改;规模小、污染重、经济效益差、不具知名品牌或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90家陶企将通过依法关闭、迁移和转产等途径,达到淘汰低端生产环节的目标。
  目前,佛山全市陶瓷企业已从鼎盛时期的400多家减少到近200家。“调整大批低端企业,留下骨干龙头企业,不会对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造成大的影响,相反,更利于促进整个陶瓷行业加快改造、调整和优化,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产业调整不是为了关,而是通过“腾笼换鸟”,发展符合城市要求的高端产业,如今,一批象征着陶瓷产业总部经济的项目正在建设中。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园已经初具规模,瓷海国际、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正在建设当中,佛山(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即将奠基,华夏陶瓷博览城二期等项目正在全面启动,一个国家级陶瓷研发、检测中心正式落户佛山,世界级“陶都”的格局初步显现。
  在陶瓷产业的调整提升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其它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和调整也在同步展开。
  实施小火电、水泥行业全面整治和逐步关停,佛山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年年底完成全部水泥立窑和210万千瓦以下的小发电机组的关停工作。促进纺织印染企业的治理、关停和搬迁,纺织企业相对集中的杏坛、均安、西樵、大塘等,全部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不断加大整治提升力度,通过实施限期治理,一年内关停印染企业50多家。
  坚决整治关闭能耗高、污染重、产值小的企业。2007年,佛山对100多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对经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和实现二氧化硫明显削减的企业,坚决关闭,至去年底,全市关闭了近200家工业企业,削减二氧化硫5000多吨,削减化学需氧量300多吨。
  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下,各区的结构减排工作顺利推进,捷报频传:三水区以铁腕关闭了5家水泥企业,年内将落实17家水泥企业的关闭;南海区全面取缔了大沥联滘废旧塑料加工处理行业,清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2000多家,对41家玻璃和陶瓷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一次关停9家印染重污染企业。
  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曾多次强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产业要升级,环境要先升级。”无论是“赶走污染,做强陶都”,还是由“筑巢引凤”到“腾龙换鸟”的转变,佛山都在以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谋求污染的综合治理,推动结构减排的科学开展,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环境质量来促进经济升级发展。
  
  监管减排:排污企业“紧箍咒”

  2007年8月,佛山市环保局对高明区两家纺织企业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予受理。这是佛山市自6月底实施行业限批以来首批被驳回的两家企业。
  为从源头上加以控制,2007年6月,佛山市政府出台了《佛山市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开始实施行业限批政策,明确提出不再批准新建非金属矿物制品(包括陶瓷、玻璃、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造纸等项目;对纺织印染行业的新、扩建项目,必须进入纺织园区或基地,实行集中供热、供气。
  与此同时,佛山对所有新建项目一律实行主要污染物先减后建制度,新建项目必须削减一定比例的同类污染物排放量,对国家政策鼓励类项目按“减一增一”的原则实施,允许类项目则按“减二增一”的原则实施。为配合总量前置审批,佛山建立起项目审批的协调机制,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的,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不审批、核准项目,国土部门不批准用地,工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银行不予贷款。2007年,佛山全市共否决项目523项。
  在严把源头关的同时,佛山各区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治污,落实监管减排,通过组织专项检查、突击检查和驻厂监督。2007年,全市共查处违法企业529宗,罚款金额1164万元,有效地遏制了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促进企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管理,保证了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为加大污染减排监测监控工作力度,佛山进一步完善大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大气自动监测站2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9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系统。积极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已有97家废水排放重点企业、9家废气排放重点企业接入系统,覆盖全市85%的排放化学需氧量的企业。
  有了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佛山环境管理工作如虎添翼。监管力度强了,由以前一季度监测一次变为24小时全天候监测,一旦发现涉嫌违法排污的企业,监察人员将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检查,斩断企业不达标就排放的侥幸念头。监测频次多了,排污数据每5秒更新一次,1天平均统计4次,1个月下来,能获得1万多个数据,准确反映了企业情况。2006年,佛山市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3年的87.4%上升到98.36%;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2003年提高了14.58%,有效地实现了监管减排。

  工程减排:削减污染“好推手”

  污染减排需要实实在的工程来支撑。佛山根据产业结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将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工程放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上,将二氧化硫减排重点工程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替代和工业企业脱硫工程建设上。
  近年来,佛山全力推广污水处理厂建设的BOT、TOT模式,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全面加快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截至去年底,佛山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07.96万吨,仅去年就新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新增日处理能力29万吨。
  同时,佛山狠抓脱硫设施的建工作并保证其正常运行。为积极引导企业建设脱硫工程,佛山市切实加大政府财政对重点减排工程配套资金的投入,对建设脱硫工程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各区对限期内完成陶瓷喷雾塔治理并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每台喷雾塔补助10万元;南海区、顺德区落实数千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大气污染重点企业建设脱硫设施给予补贴。目前,全市燃煤发电机组均建成了高效的脱硫工程,平均脱硫效率在85%以上;陶瓷行业基本完成了喷雾塔的深化治理,平均脱硫效率在70%以上;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的锅炉完成了脱硫设施的建设,平均脱硫效率在70%以上。
  减排工程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佛山的环境质量。2007年,佛山中心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北江和西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总体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到“良好”的天数为351天;全年酸雨频率下降了8.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分别比上年下降12.3%、1.9%和8.8%。
  结语:
  根据规划,未来佛山将按照“发展科学、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相信随着大环保理念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的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的继续进行,这个梦想并不遥远!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