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尝试三五年内完成垃圾分类
能卖拿去卖 有害单独放 干湿要分开
“垃圾处理不好,对不起广州1800万人民!”昨日,广州召开垃圾处理工作座谈会,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表示,将尝试在三五年内完成垃圾分类工作,并为垃圾分类投放拟了三句口号。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副市长王东,副市长谢晓丹,秘书长周亚伟,以及南方日报社社委孙爱群等驻穗媒体主要领导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来自省内外的10名专家学者纷纷就广州垃圾处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致对广州市人大4月份通过的“生活垃圾处理从分类、回收减量到无害化焚烧、填埋和生化处理的技术路线”表示赞成。
“专家的认同,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陈建华如是说。
在垃圾分类方面,有专家指出,广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花了几十年才完成。
不过,陈建华表示,“我们是否可以挑战一下,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人家几十年完成的道路?”他还进一步补充道,“我的目标是在三五年时间内完成”。
针对目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足的状况,座谈会结束前,陈建华还拿出了市城管委印制的《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手册》,他表示其看完之后有很深的感受,并想出了分类投放三句话:“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他解释道,“能卖拿去卖”是指可回收垃圾,这部分居民一般会拿去卖;“有害单独放”是指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荧光灯等,虽然占垃圾总量的比例不足1%,但是能够分处理,后面的处理就要简单很多;“干湿要分开”则指家庭中的厨余垃圾要和其他垃圾分开放,“这3句话到底是否合适,还请全市1800万人民提意见”。
陈建华还表示,垃圾的分类处理,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必须高度统一”。
同时拟征求意见的还有已经施行1年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陈建华表示,对于这个规定,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征求意见稿,广而告之,向市民征求意见,“该增加的增加,该修改的修改,该删除的删除”。
■专家说法
郭艳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焚烧的污染要小于填埋”
对于市民所担忧的垃圾焚烧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郭艳华表示,目前垃圾焚烧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够很好地控制二次污染,许多国家的垃圾焚烧厂都建设在中心城区,像日本,在离日本皇宫约3.5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座焚烧厂,而在皇宫方圆7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六七座垃圾焚烧厂;巴黎的焚烧厂离塞纳河仅有200米,离巴黎圣母院也只是4公里。
郭艳华还指出,广州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中,填埋和焚烧的比例为9:1,但是填埋场已经趋近饱和,以目前的垃圾增长规模,垃圾填埋所占用的土地,2015年将分别达到2976亩,而到2025年将达到9387亩;“在广州这种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少的地方,焚烧是明显有助于节约土地”。
同时,她还为大家算了一笔账,从垃圾处理终端设施的投入来看,填埋每年投入在22亿—45亿元之间;而焚烧每年的投入则在18亿—25亿元。郭艳华还表示,在污染方面,“焚烧的污染要明显小于填埋”,因此,广州未来要以源头减量为基础,实施以焚烧处理为核心,堆肥处理、填埋等为辅的垃圾处理路径,建议在城市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布局1个焚烧厂。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