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元:生态立市让惠州成了一块大宝地
高端对话
专家认为生态建设大局需要四位一体共同构建
政府立法机构企业民众缺一不可
■《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
惠州的生态建设在专家眼中有哪些亮点和不足?面对农村环保“积习难改”的难题,专家们有哪些建议?昨日上午,在演讲结束之后,牛文元、刘惠茹、邓勤和主持人围绕惠州生态建设进行了精彩对话。
希望更多企业投身生态建设
主持人:刚才钟流举教授说这两天珠三角空气质量出了问题,急着回去处理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惠州如何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
刘惠茹:我在惠州生活了30多年,同时也是市人大代表,对惠州的环境、生态建设比较关注。我觉得在生态建设方面,惠州的理念是超前的。我们的环保准入门槛比较高,注重对水环境尤其是东江水资源的保护,对农村的污水处理也很重视。我们希望在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方面,特别是在农村这一块,能够加大投入,整治得更好。
邓勤:对于保持空气质量,我还是说:绿化,绿化,永远是绿化。
牛文元:我向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就是坐在我对面的广东百业集团的老总。我所说的是他经营企业中时刻关心环境保护,牢记企业的责任。一个社会的组成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政府、立法机构、企业和民众。我们现在是通过政府主导、立法规范、企业投入、公众参与这“四位一体”来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缺了哪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都不可能做得好。我们希望更多企业投入到生态建设中。
惠州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牛参事是第几次来惠州?对惠州的生态建设怎么看?
牛文元:次数我已经记不清,最早是1993、1994年。这两年当中,我率领一个团队在惠州待了两个月左右,走了所有的县区,印象很深刻。惠州确实是个好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些年来对惠州非常关注的原因。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惠州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我们北京的一些专家呼吁把惠州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名单的前列。为什么要这么说?一是惠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生态立市”理念,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二是惠州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很强,比如中海壳牌这个大项目进驻大亚湾的时候,就有几个全国传遍的事例,比如对珊瑚礁的保护、对鸟类的保护等。惠州能取得这些成绩,除了政府的理念坚定之外,惠州老百姓的认识深刻也是主要原因。
惠州除了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人文资源,另外由于正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生物多样性也特别好。前些年我曾建议联合国选择惠州作为世界自然大学的首选地,虽说后来没有成功,但我对惠州的生态建设是非常有信心的。
生态文明教育可通过孩子影响家庭
主持人:不少农村有乱扔垃圾、任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惠州提出要创建国家生态市,要达到相关指标,重难点就在乡镇。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习惯比较难,各位专家有什么建议?
牛文元:第一条建议,就是我们积极地贯彻新型城镇化,包括贫富差距、二元结构的消除等;同时要进行精神世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共同认同,这对新型城镇化非常重要。城镇化本身不管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是社会方式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文化方式的改变,总之就是人们向往城市。新型城镇化使得城乡一体,对这些改变起到逐步带动的作用。
第二条建议,就是随着农村的基层建设逐步走向精神满足和生活质量提高,大家会自发关注农村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能源更新以及住、行、吃等各方面的保障。这一点我们比较有信心,相信农村的情况在未来10年会有比较大的改善。
邓勤:农村的环保意识比较落后,可从两个途径培养,一是加强宣传,电视少一些商业广告,多一些公益广告;二是发挥榜样的力量。
刘惠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人是关键因素。我很赞同牛参事的观点,人是有向往文明、提高自己的愿望的,农村人也希望朝着文明、卫生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提供基础设施,建立保洁队伍,要有制度进行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我觉得从小朋友抓起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我们有一个“小手牵大手”行动,学校对孩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孩子回家又可以影响家庭。
现场花絮
“黛玉不懂循环经济”
牛文元演讲到一半时,突然话锋一转,讲到《红楼梦》林黛玉葬花的场景,这一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林黛玉怜惜桃花飘落,她认为与其让花瓣飘零腐烂,不如拿锦囊收拾起来。放到古代讲,林黛玉的诗句感动了无数人,在我看来,林黛玉不懂循环经济。”他说。
全场被牛文元的幽默感染,发出一片笑声。牛文元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写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表面抒情议论的两句诗,蕴藏着龚自珍对自然规律的思考,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东江时报》记者吴远方
一晚上没睡应对珠三角灰霾
“本来我想留下来跟大家互动交流,谈一些空气污染的问题,但最近两天珠三角空气质量出了问题。”昨日,钟流举讲到此时,现场观众脸上为之一肃,而他接下来的话让大家难掩失望之情。原来,1月6日灰霾袭击珠三角后,当晚钟流举整晚没睡觉,一直在运行模型。演讲完后,他没有与现场观众展开互动,立即离开现场赶回广州处理空气污染问题。
《东江时报》记者冯丽均
回农村老家随身带垃圾袋
惠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邓勤常跟儿子讲垃圾要分类,但叛逆期的儿子却不乐意。回到老家农村,跟乡亲们讲垃圾分类,别人也不听他的,他就随身带一个垃圾袋去捡垃圾。“也有人不理解我,他们说‘你怎么回来就捡垃圾’,其实我本意是模仿外国人。”邓勤说,他是想通过捡垃圾树立一个榜样,希望全体市民一起努力,让良好的环境永远成为惠州的优势和特色。
《东江时报》记者冯丽均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盐城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六安”追梦绿色崛起 环保优先生态立市 库尔勒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 生态文明,奏响“最美南通”主旋律 惠州市委书记强调经济发展要高速 环保底线要守住 厦门“生态立市”紧抓立法 生态立市 低碳发展 生态立市争雄长三角 坚持生态立市 建设美丽镇江 威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东营确立"生态立市"新理念 22亿修复百万亩湿地 池州 生态立市建设美好家园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