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湖北 >> 正文

绿色发展看宜昌 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

Eedu.org.cn 作者:杜若原    资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7

  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中华大地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滚滚热潮。

  满腔“绿色”情怀,一路奋进崛起。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宜昌市,近年来奏响绿色发展的激越乐章——

  2004年到2008年,宜昌主要经济指标几乎全部翻番。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以优争先,以质取胜,宜昌经济结出硕果,同时荣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低碳之花悄然开遍城乡。2009年,宜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2%,降幅大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峡绿正浓,记者来到西陵峡畔这座典藏山水、满目滴翠的秀美之城,探寻她的绿色发展之道。

  “绿”之源 

  经济结构在创新升级中“漂亮转身”

  宜昌人为身处“水电之都”而自豪:境内有三峡、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等大中型水电站,水电总装机容量全国第一。

  宜昌人更因一组数据而骄傲: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相当于减少消耗5000万吨标准煤,减少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从浩浩水能转化成清洁电力的恢宏场景里,宜昌人悟出:只有绿色发展,才会生机无限、前途无量,才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境界。

  化工,是宜昌凭借全国八大磷矿区之一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但是,一度存在的采富弃贫、低层次开发现象,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附加值又低,与“绿色发展”大相径庭。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2004年,宜昌实施磷矿资源整合,通过“矿企对接、定额供矿”,倒逼磷化工企业集约利用资源、全程转化增值,带动整个产业向高端迈步。

  倒逼之下见“绿色”。宜化集团建成世界首条胶磷矿双反浮选中试装置,将20%品位的磷矿选到32%,成功攻克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的世界性难题。与此同时,宜化运用自主开发的60余项专利技术,向煤、磷、盐三大化工领域纵深挺进,效益节节攀升。2000年,宜化集团销售收入只有5亿元,2009年已达305亿元。

  前不久,以丹麦大学为首的欧盟17家生物工程大学联名提出申请,要求迅速增拨科研经费,提升欧盟酵母工业水平,以应对来自中国酵母企业的挑战。

  是谁让现代酵母工业的发祥地惴惴不安呢?是宜昌的安琪!

  安琪,宜昌食品医药产业的一面旗帜。它拥有发明专利30余件,其酵母系列产品生产线,集合并代表世界发酵工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成为世界第三大酵母企业。

  近年来,宜昌食品医药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战略重组、引资扩张等加速升级,麾下聚集了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茶业、安琪酵母、东阳光生物制药等众多知名企业和品牌。

  在充满竞争的细分市场上,宜昌产品以绿色优势创造了6个产品产量世界第一,2个亚洲第一,11个全国第一,7个全省第一。此外,一批企业成为全国和世界级“领军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或起草人,拥有行业产品定价权。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5.1%。

  落后产能是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的主因。宜昌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市500万吨小水泥和47万锭传统纱锭全部被淘汰,新建成1400万吨新型大水泥生产线和80万锭现代纺织生产线。

  在创新升级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7年至2009年,宜昌经济连续保持了15%以上增速,而能源和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与2004年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29.9%,化学需氧量等5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平均削减率达27.7%。

  “绿”之韵

  循环经济在神秘“魔环”中流光溢彩

  工业“四废”,是绿色发展绕不过的门槛。治理,需要巨资投入;利用,又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两难”面前,宜昌作出选择:攻克技术难关,发展循环经济,力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后劲。

  在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的排污口,记者看到,成群的金鱼在嬉戏。

  排污口下鱼儿欢,是因为园区内废物都得到了循环利用,排出的水质达标了。

  去年6月1日,这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尾衔接,成功闭合,被业内人士誉为“魔环”:烧碱生产草甘膦和特种磷酸盐,副产的氯气用于生产三氯化磷和甘氨酸,三氯化磷和甘氨酸变成草甘膦的原材料……20多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长长的循环链,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走进这个“魔环”,人们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魔环”将废料吃干榨尽,上游废料成了下游原料,废弃物催生新的产业,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整个过程达到“零”排放。

  在精细化工的道路上,兴发集团领略到了循环经济的绿色韵味,仅“废料”每年就为企业增收达亿元。

  企业的每一次循环,都伴随着技术创新,为企业拓展产业链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稻花香集团围绕白酒主业,构建起跨区域的“绿色种植—食品加工—全混饲料—规模种植—有机肥料”五级农业产业循环链。这个链条一启动,集团的销售收入开始跳跃式增长,去年突破了50亿元。

  在宜昌,像这样的循环链比比皆是,而且链条纵横交织,形成了企业内的“小循环”、企业间和园区间的“中循环”、区域间的“大循环”。在宜昌开发区,目前已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煤、热、电内循环,盐、煤、磷等企业之间首尾相连的外循环链条。经济总量并不大的宜昌开发区,凭着循环经济一马当先,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绿”之魂

  人与环境在统筹兼顾中更加和谐  

  “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宜昌向世人展示自己绚丽色彩的同时,并未忘记曾经的窘境: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形和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格局,使宜昌酸雨频繁,城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240多天,所有生活污水直排长江……

  同时,宜昌既有百万人口的城区,又有库区、坝区、山区、民族自治地区等不同地域特点、不同资源禀赋的县市,发展不平衡。伴随着三峡蓄水和库区搬迁,库区生态的脆弱和产业“空心化”日益凸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齐步跑’,又要环境好。”冷静思考中,宜昌的决策者定睛于绿色发展的魂魄——人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

  为了促进库区、山区县在保护中发展,宜昌突破行政区划,创新联动机制,催生“飞地经济”。运用规划引导、税收分成等办法,支持山区、库区县到沿江开发区园区兴办项目、发展产业,实行“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政策。

  2006年,库区的兴山县率先走出大山,在宜昌开发区建立“兴山园”,先后引进双汇、椰风等知名企业和品牌落户。地处三峡工程库首的秭归县,到宜都市沿江园区兴办电石项目,去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宜都市对地处大山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给予税收、统计指标尽归对方的特惠政策,帮助发展“飞地经济”项目。如今,宜昌的“飞地经济”已形成市县之间、县县之间、乡镇之间的多种模式。

  “飞地经济”带来双赢:库区、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沿江经济走廊越做越强,沿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5%以上,4个县(市、区)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前十强。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宜昌把环保作为前置条件,不少规模可观的招商引资项目,因环保不达标而忍痛割爱。2008年底,宜昌成功引进史上最大工业项目全通涂镀板。对这个“超级宝贝”,宜昌关爱有加,惟独在环境保护上丝毫不让步:要求企业按工业旅游项目设计,且必须放弃以煤为燃料,只能烧天然气,以杜绝二氧化硫排放。

  近年来,宜昌累计投资70多亿元,堵住沿江28个排污口,在城区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2个垃圾填埋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2%。

  短短几年间,宜昌经济总量翻了番,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好。去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9天,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今年4月初,全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现场会在宜昌召开,宜昌经验叫响全国。

  “绿”之依

  绿色新政在坚守目标中展现魅力

  在宜昌,GDP是一张绿色成绩单:不仅速度、质量、效益同等重要,而且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这根“指挥棒”,引导着干部既立“丰碑”,又树“口碑”。

  绿色发展呼唤政府的绿色领导力。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宜昌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紧紧“咬定”目标不放松。宜昌市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当经济发展与长远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宁可放弃眼前利益,决不以牺牲环境和未来为代价。

  酵母的废水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关掉排污口,就意味着要增加环保投入,企业当时7000多万元的年收入得全部搭上,还可能“落魄”成不赚钱的企业。要不要关掉排污口?安琪集团内部争议很大。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企业下定决心上环保设施,即使不赚钱也不能拖环保的后腿。从2000年开始,安琪先后投入1亿多元治理废水,靠自己的技术攻克了这一堡垒。

  市委、市政府鼓励企业引进行业前沿、工艺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三峡新材投资8000万元,在行业率先引用余热发电机组,既满足了自身电力需求,又保护了环境;华新水泥宜昌公司对引进的国际先进新型干法旋窑设备实施升级改造,把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作为辅料,通过高温煅烧生产水泥熟料,实现了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

  为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宜昌对企业实行“退城进园”,将99家有污染的企业迁入工业园区,实行集中治理,消除了工业企业对城区污染。宜昌还在湖北率先淘汰燃煤锅炉,实施公交车和出租车双燃料改造,城区每年减少7000吨二氧化硫和1500吨烟尘排放。

  天蓝了,水绿了。宜昌市以更美的环境、用更好的服务来吸引绿色投资。市委、市政府再造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实现行政全面提速,打造一流政务环境,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推行“保姆式”服务,不让企业多跑一步路,多花一分钱。

  投资200亿元的涂镀板项目,从首次接触客商到签约仅30天,从签约到首条生产线投产仅6个月;投资26亿元的宜昌万达广场从洽谈到签约也只30天,从签约到开工建设只用了3个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宜昌的工作作风和投资环境,完全可以与江浙和东南沿海主要城市媲美。”

  宜昌的绿色新政,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吸引绿色投资的法宝。2009年,宜昌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212个,其中8个过50亿、25个过10亿。在三峡工程投资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了43.3%的增速。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