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河南 >> 正文

创新推动林业生态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Eedu.org.cn 作者:田宜龙等    资讯来源:大河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8

  本报记者 田宜龙 本报通讯员 徐忠 赵海林 杨晓周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造福全省亿万人民的宏伟事业,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要持续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目标,无论是不牺牲农业和粮食,还是不牺牲生态和环境,林业都是处于首要位置的。”省林业厅厅长王照平说,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提高生态承载能力、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担负着重要作用。

  2007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做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省政府印发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提出自2008年开始,5年投资405亿元造林2750万亩。林业生态建设规模之大、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任务之重、压力之大亦是前所未有。

  为把宏伟蓝图落到实处,省林业厅党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去年以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把创新贯穿于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始终,以创新增强内在动力,以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以创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林业生态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原经济区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连续三次对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作出批示。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广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经验。十多个省代表团来我省考察林业生态省建设情况。我省连续三年在全国林业会议上介绍林业生态省建设情况。

  创新激活了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内在动力

  省林业厅党组认识到:要完成艰巨的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建立权责分明的林权制度是根本。为此,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生态省建设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7年11月,报经省政府批准,与《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同时印发全省执行。

  改革集林林权制度,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家庭承包等形式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面积6450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6788万亩的95%;发放林权证271.3万本,发放林权证面积4815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71%。同时,在11个县开展了林权流转等改革试点,全省共建立林权交易机构43个,流转林地485万亩,流转资金6.67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面积45万亩,贷款金额8.19亿元;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706个,合作社农户12.11万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三年来,全省共完成造林1700多万亩,是前三年的近2倍。

  创新规划编制办法,打牢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全省投入资金9800多万元,组织1.3万名技术人员,采用“3S”技术,历时近10个月,对全省林业用地情况进行了全部调查,共调查小班260多万个,首次查清了全省的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森林资源状况,为科学编制《规划》和林业项目资金安排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编制了省、市、县三级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各级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同级政府审查论证后印发,形成了兼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了县、乡、村和山头地块。三级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具有很强的规定性,规划了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规划依据的项目不能安排,建设资金不能下拨,为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优化营造林模式,提高林业生态省建设质量。在林业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实效。山区、丘陵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生态廊道中的景区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常绿树种和彩叶树种相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景观效果。平原农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结合林业生态省需要,组织编印了林业生态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和优良树种林业技术手册,共推介适宜我省现阶段优先发展的优质用材林、经济林、乡土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100个、优良品种280个,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区造林模式89个,环城林带和城郊森林及村镇绿化模式30个,生态廊道造林模式53个。编印了《林业实用技术汇编》,包括育苗、抗旱造林、丰产栽培等8个方面的180项实用技术,并免费向林农、农村基层干部和林业职工发放。

  创新验收机制,确保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为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和林业基层单位重复上报项目、虚报造林面积现象的发生,在造林项目检查验收环节,采取五项措施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制定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和《稽查办法》,制定了《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年度作业设计审核办法(试行)》,规范作业设计编制和审核制度,变每县一个工程一本作业设计为每县所有工程一本作业设计、一套设计表格、一张设计图纸,由厅里统一组织所有造林工程的主管会审造林作业设计,避免了重复设计和施工的现象。二是改单项检查为综合检查。把各类造林项目完成情况统一汇总到一张图纸上,统一抽样,综合核查,改变了处室之间互不通气、项目之间各不对照的现象,彻底解决了项目多重安排、造一片林要多份儿钱的问题。三是改冬季核查为夏季核查。冬季树木落叶很难看出新栽苗木成活情况,一些基层单位往往忽视质量管理而看重验收环节,甚至采取突击栽树的办法应付核查。把核查改在夏季进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有效提高了造林工程后续管理的质量。四是改个别项目、单位抽查为全面核查。核查范围由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造林工程扩大到优质种苗培育和林业生态县建设;核查单位从原来的一个省辖市抽查2―3个县(市、区)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核查。五是设置稽查环节,监督核查工作。从全厅与林业项目资金安排无关的处室和单位抽调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稽查组,由驻厅监察室和负责技术工作的总工室牵头对林业重点工程核查验收结果实施质量稽查,从已经核查过的新造林地中再抽取10%的面积实地检查苗木成活率、测量面积核实率,将稽查结果与核查结果进行比对,确认核查结果不合格的,严格追究核查人员责任。

  创建项目管理制度,按规划安排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为把规划落到实处,在年度建设任务和各类项目安排上,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制度,把各市、县(市、区)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占全省的比例作为主要依据,安排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资金、项目,有效杜绝了项目资金安排上的主观因素,增加了任务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在营造林任务安排上,严格按照全省年度林业投资总量确定年度营造林总规模,依据各市、县(市、区)宜林地面积和需要抚育改造的有林地面积所占全省的比例确定其年度营造林任务;在森林防火等森林资源保护类建设项目安排上,严格按照各市、县(市、区)森林资源数量所占全省的比例和区位确定项目和投资数量;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救灾类林业建设项目安排上,严格按照各市、县(市、区)灾害发生严重程度(轻、中、重)和防治面积确定项目和投资数量。2008年以来,每年都依据上述原则将林业项目资金安排到各市、县(市、区)和工程。林业生态省建设项目、任务管理制度的有力执行,不仅消除了项目资金安排的随意性,杜绝了跑项目跑资金现象的发生,而且简化了层层申报项目资金的繁琐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改革资金投入机制,管好林业项目资金。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投入有限,造林资金标准低、数量少,很难按正规工程标准严格管理。同时,受长期计划经济生产管理模式影响,林业建设项目资金一般沿用老方法,每年上半年安排造林项目,拨付造林资金,冬季实施造林工程,造林成效不能制约资金使用。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省政府高度重视,省财政大力支持,国家和省级造林工程补助资金平均达到每亩160多元,比以往提高了3倍多。为了管好、用活造林资金,省林业厅改革了资金使用办法,把项目资金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安排造林项目时先拨付一半资金,待核查验收和稽查合格后,再下达全部资金,使造林成效与资金安排形成制约关系。林业生态县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核查验收和稽查合格后,发放以奖代补资金。这一系列措施有效调动了基层单位造林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心。

  建立林业效益监测制度,准确评价林业生态效益。在全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建设了11个山区、平原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定位观测站,监测林业生态效益情况,每年组织省内外科研机构,按照国家林业生态效益监测评估办法,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护农田、森林游憩、节能减排9个方面共26项指标进行评估,测算出河南省林木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按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游憩、蓄水调洪、净化水质、固碳释氧5项指标计算出河南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形成《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报告》,在《河南日报》上发布《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林业生态效益评估结果,接受全社会对林业生态省建设情况和效益的监督。

  建立森林资源行政案件跨区联动执法机制,巩固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果。针对市、县交界区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难的状况,省林业厅协调各毗邻市、县之间积极联防,探索建立了“资源共享、协同应对、快速处置”的森林资源行政案件跨区联动执法机制。目前全省已建立了29个重点联动执法区;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和武汉专员办的支持,“豫鄂边界地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联动机制”、“济源市、山西省晋城市联动执法机制”两个跨省联动执法区各方已达成一致意见。“桐柏、泌阳、浉河、确山”、“汝阳、汝州、嵩县、鲁山”、“沈丘、郸城、鹿邑”3个省级重点联动执法区建立后,已成功开展了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高发势头,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了林区社会稳定,巩固了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果。

  完善公开机制,实施阳光工程。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省林业厅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公开机制,以省政府门户网站和河南林业信息网为信息公开平台,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透明度。一是年度计划公开。公开省、市、县三级林业建设年度计划,每年将全省按《规划》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比例和投资标准公开,并落实到省辖市、县(市、区)和各个工程,内容明确到项目种类数量、工程补助标准和资金数额。二是制度办法公开。将《河南林业生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林业生态省支撑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项目核查验收、作业设计等制度和年度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意见,全部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强化了制度保障。三是验收结果和资金拨付公开。各类工程核查验收结果、工程建设资金、优质种苗补助资金、林业生态县核查验收结果和各类支撑体系建设资金发放情况等一律在全省公开,对于公示后发现和反馈的问题及时核实,确认有问题的责令纠正并重新公示。

  创新促进林业生态省建设“三实”落到实处

  在林业生态省建设中,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和应用,促进了林业系统工作作风的转变,基本形成了“说实话、做实事、重实效”的工作氛围,推动林业生态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说实话,林业生态省规划和实施切实可行。在编制林业生态省规划中,适应我省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不在裸岩、重石砾地等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的地段上安排造林,增强了规划的经济可行性。充分利用水利、环保等部门已编制完成和正在编制的相关规划成果,实现了资源共享。坚持合理利用土地、不占或少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治沙工程按工程规定下限占用耕地)耕地、维持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新造林面积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盐碱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独立工矿点用地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农田防护林网、防沙治沙工程根据农田防护和沙化土地治理技术规程进行规划,不多占用耕地;环城防护林、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确需占用耕地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土地仍按耕地管理;规划中的林业用地现状、新增林业用地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平衡意见并经过国土部门认定,规划的宜林地由县级人民政府认定,涉及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的造林绿化任务由相关部门认定,使规划统筹协调,便于操作。在规划实施中,严格按规划安排建设任务,杜绝了跑项目、跑资金、虚报造林面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不良现象。不少县(市)林业局局长高兴地说:“现在的办法好,不用跑,不用找,该给你的肯定给,不该给你的跑、要也没用,只要下劲儿把活干好就行了。”

  做实事,林业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建立和认真执行,形成了用制度和程序管权、管钱、管事的有效机制,既提高了林业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有效避免了各种政策棚架和资金截留,又有效消除了林业系统滋生腐败的土壤,在全系统形成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2008年至2010年全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营造林省级核查面积分别达到155万亩、213万亩和107万亩,稽查面积分别达到21.6万亩、29.7万亩和13.9万亩,先后对12名核查工作人员实施了责任追究,有效保证了造林实绩核查质量。2010年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造林核实率达到113.29%,比2007年提高了7.85个百分点。绝大部分县(市、区)都按要求高标准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造林成活率和工程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林业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调动了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2008年至2010年年均林业投资80.6亿元,是前三年年均林业投资的468.6%;2010年社会投资林业生态省建设资金达18亿元,占总投资的17.7%,比2007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三年来,全省共培育优质林木种苗123亿株。在2008年、2009年全省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林业系统分别位列第12名和第九名,省林业厅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重实效,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以来,全省共完成投资236.72亿元,在确保工程质量、投入效益的前提下,我省造林绿化步伐大大加快,2008年—2010年全省共完成工程造林1508.6万亩,是前三年工程造林面积的3.3倍。全省有4个市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4个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3个县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化小康县”称号,17个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02个县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森林资源的大幅增加,实现了间接减排,扩大了环境容量,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等单位完成的《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报告》,我省2010年林业生态功能的总价值达4590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446万吨,相当于全省工业用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全省森林和湿地每年减少土壤流失总量达1.88亿吨,大体相当于85万亩耕地的土壤耕作层;涵养水源197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总库容274亿立方米的72%。省辖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郑州地区平均每年扬沙天气由上世纪60年代的25次、80年代的5次减少到目前的0.7次。2010年全省林业建设为农村提供就业岗位336万个,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9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4%。

  坚持“四个重在”,实施“四个带动”,强力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

  “尽管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三年来,我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林业总量不足,人均更少,特别是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境内有太行、伏牛、桐柏和大别四大山系,横跨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又是淮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在接受采访时,王照平厅长向记者表示。

  王照平厅长说,下一步,我们将仅仅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要求,按照卢展工书记提出的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进一步强力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使林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出更大作用,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

  王照平厅长说,要在抓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服务带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创新带动。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应用好已有的创新成果,同时,不断深化创新工作。在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效上,要在坚持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造林工程、林业生态县建设、优质种苗培育核查和稽查制度的基础上,将核查和稽查范围扩大到森林抚育工程,核查工作由抽查改为全查,确保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在林业机制创新上,今年全面完成集体林明晰产权和林权证发证工作,同时开展配套改革,开展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在林业经营上,开展林木采伐改革试点,探索平原和山区林木采伐的新机制。在林业管理上,抓紧建立林业信息化系统,提升林业管理水平。总之,林业部门要以“四个带动”为动力,强力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为全省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