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能源危机需要全球联手开发应对
不是石油太少,而是开采成本太高
全球最终可采的常规石油资源,包括已发现油田的最初探明和概算储量、储量增长以及有待被发现的石油储量,预计在3.5万亿桶。到目前为主,这些总量中只有三分之一即1.1万亿桶被开发生产。而即便只有这三分之一,按照当前的消费水平来看,足够供全世界40多年的石油消费。
但在目前所有已知的预计产能基础上,从现在起到2015年,全球每天必须要额外增产700万桶石油,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近10年间出现明显的能源供需不平衡。荨10月31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一个路边摊,经销商将汽油灌入瓶中等待售卖。□晨报记者 葛志浩 实习生 马 威
目前能源供应面临的最大风险何在?不是原油价格,也不是全球资源的匮乏,而是缺乏必要且及时的投资。国际能源署近日发表《世界能源展望2008》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不短缺,但因为国际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资金都在以高成本进行石油储量的勘探与开发,加上后继投资的相对不足,这才导致能源危机越来越明显。
能源危机来自投资不足
国际能源署表示,随着经济发展,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平均每年上升1%,2007年每天石油需求量在8500万桶,但这个数字到2030年将变成惊人的1.06亿桶。
不过,即便如此,地球的石油资源储量依然可用丰富来表示。
那么,所谓的能源供应危机从何而来?对此,报告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光有石油储量,却没有人投入足够的资金去开发利用,到最后人类依然无法从地球的巨大石油资源中“享福”。
作为比石油资源匮乏更具风险的因素——投资不足主要表现为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大于有限增长的石油开发项目。一方面,目前全球关于石油开采的项目在不断增加,石油产量也在不断上涨;但在另一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幅度远远高于石油增长的部分。“在目前所有已知新增石油项目的预计产能基础上,从现在起到2015年,全球每天必须要额外增产700万桶石油,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近10年间出现明显的能源供需不平衡。”
石油开发需要全球联手
“投资”对未来能源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表现为石油公司有必要将资本投入到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以合理的价格满足世界能源需求,这样才能减缓能源危机的到来。
1960年9月,为了维护石油收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 “欧佩克”(OPEC)。此后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
世界能源署预计,未来世界石油产量的大幅增长将来自这个组织的国家,其所占比例从去年的44%将上升到2030年的51%,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投资受一些因素限制,包括相对保守的能源消耗政策和地缘政治,这使得外来公司要么无法拥有油气资源,要么受到诸多严格限制,无法大面积、低成本地开工。
于是,现实状况中存在一个尴尬是,国有石油公司往往控制着世界剩余的大多数石油储量,但是缺乏技术和人才;而外来的国际石油公司则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和高新技术,却苦于无处可用。为此,世界能源署在报告中呼吁:加强石油公司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样才能互惠共赢。
不环保替代品反加剧能耗
无论是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还是明年11月将于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5次缔约方会议,都努力将未来的二氧化碳水平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都潜在地要求,未来的世界能源不能只依赖石油这一种。
据了解,2007年,20个世界最大的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补贴费用高达惊人的3100亿美元。因此,取消能源消费补贴,也可为遏制能源需求和排放量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原因在于,虽然国际油价的上涨同样会引导降低石油消费、鼓励开发更为节能的技术,但是高油价的出现还会激发一些不太环保的替代品出现,结果加剧高碳型能耗。
开采石油不得不考虑一个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即防止全球气候产生灾难性的和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意味着上到国家,下到家庭、企业和驾驶车辆的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改变他们使用能源的方式。”报告如此阐述。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徐旭东研究员:微藻燃料,能源危机的出口? 能源安全 中国积极应对可能性能源危机 英国和意大利将合作发展核能 应对面临能源危机 能源危机的政治动因:美国内不同利益集团间冲突 以生态修复型“光伏农场”解能源危机 奥德·迪斯特:水资源将是能源危机 温室气体排放引新能源危机 地球将不适人类生存 面对新的"能源危机" 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办? “G能源”替代可能缓解能源危机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