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走到濒危边缘的斑鳖:整个中国只剩两只活体

Eedu.org.cn 作者:赵洁 金叶    资讯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

    得名

    曾经相见不相识


    “我们一直把斑鳖当成了另外一种龟——鼋,而这也是它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CS)中国两栖爬行类物种项目负责人吕顺清告诉本报记者。

    关于鼋的记载,中国古籍当中有很多。《尔雅翼·鼋》中就有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长得比较大的鳖就是鼋了。

    而在鼋当中,还有一种格外大的,头颈布满黄色花纹,古人习惯叫它们“癞头鼋”。从古籍来看,它在江浙地区曾经广泛分布过,中国四大名著中有两本里都有它的身影:《西游记》里驮着师徒四人渡过通天河的是它,《红楼梦》里贾宝玉为了哄生了气的林妹妹开心,也曾经赌咒发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口耳相传中的“癞头鼋”和“鼋”有许多的不同,一般的鼋不可能超过100公斤重,而“癞头鼋”体重却可达100公斤以上,背甲长80厘米至110厘米或以上;癞头鼋的头部两侧有斑纹,鼋没有;癞头鼋有个“猪鼻子”,鼋也没有;癞头鼋有2块胼胝体,鼋却有4块……

    长久以来,这些明显的区别都被人们忽视了。

    直到1873年,有一个英国学者率先发现了这“癞头鼋”有可能是一个独特的物种,他将其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然而依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发现。

    又过去了一百多年——1993年,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经过大量细致的研究,用大量的证据证明这“癞头鼋”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古老物种,它的名字应该叫“斑鳖”。

    一夜之间,“癞头鼋”从鼋家族中独立而出,拥有了新名字——斑鳖。人们将其奉若国宝。然而,此时人们愕然地发现,这曾经在太湖流域做了上亿年湖底“霸主”的斑鳖,数量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只剩下个位数了……

    为了保护斑鳖,赵肯堂教授奔走呼号,终于在2004年的第19届动物学大会上,全球有关专家决定采取行动拯救斑鳖。

    濒危斑鳖敲响警钟

    吕顺清告诉记者,在斑鳖曾经生活过的太湖流域,它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湖底那些小鱼、小虾甚至是体积较小的龟鳖,都是它捕获的食物。然而,他一再强调,斑鳖生活的地方一定要有宽阔的水域:“这样它们才能躲避天敌。”

    这实在令人疑惑: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斑鳖又怎么会有天敌?到底是什么“天敌”可以置这巨大、好斗、并且有甲壳护卫的神兽于死地?吕顺清答道:“斑鳖的天敌只有一个,就是人类。”

    必须承认的是:人类不仅蚕食污染着斑鳖世代生存的湖泊,更加对斑鳖进行过长期的捕杀——这是导致斑鳖数量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斑鳖的处境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中国几乎所有的野生龟鳖都处在濒危状态,必须引起人类重视。”吕顺清说。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史海涛也赞成这种说法。他告诉记者,我国曾是龟资源很丰富的国家,有记录的龟类有30多种,仅海南就有龟类近20种之多。但今天在野外我们已经很难再发现它们的踪影了。

    “与龟鳖曾共同生存过的恐龙早已灭绝,它们却奇迹般地延续至今。就个体而言,龟是现有生物种中生存力最顽强、寿命最长的动物之一。而它们的不幸也正源于长寿。”史海涛表示,中国人认为龟鳖是营养滋补和防治疾病的极好食品。这样的观念,加上商家受利益驱动一味渲染龟鳖的食用、强身和医疗价值,是导致中国龟鳖整体走向濒危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中国野外,云南闭壳龟、金头闭壳龟、黑颈乌龟几乎已经灭绝;鼋四爪陆龟、潘氏闭壳龟、周氏闭壳龟、百色闭壳龟、山瑞鳖、凹甲陆龟、地龟、三线闭壳龟、黄缘盒龟、黄额盒龟等都处于濒危或者极度濒危的状态。就连最普通的乌龟也在急速消失。

    因为中国本土的野生龟鳖几乎被吃光,出现在中国市场的野生龟鳖开始越来越多地来自越来越远的国家: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甚至新几内亚、美国……史海涛告诉记者,1999年,他在金边参加的“亚洲龟类贸易研讨会”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政府官员根据各自掌握的贸易信息,画出了一幅世界范围内的野生龟鳖贸易路线图:“图上无数条箭头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发出,最终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中国。”

    “最为讽刺的是,当野生龟鳖前赴后继地葬送于人类的贪欲,科学证据却表明,吃龟鳖不仅不会给人带来长寿,甚至还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龟鳖的长寿导致它们的体内沉积了大量的重金属,很多难以分解的有毒化学品(比如杀虫剂)大量集聚在野生龟鳖体内,对食用者造成伤害。

    也许有一天——当所有的龟鳖都从这个星球上消失,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指着它们的化石标本,告诉孩子们:“这就是龟鳖,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他们也许会发出疑问:“那它为什么会灭绝呢?”

    “这是我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史海涛说。

    濒危

    国内最后一对斑鳖


    在苏州动物园的池塘里有两只斑鳖,它们是国内最后的两只斑鳖。

    它们一雄一雌,雄斑鳖已逾百岁,雌斑鳖年轻一些,也已至少八十高龄。

    每年惊蛰前后,它们会结束长达四五个月的冬眠,从池底厚达半米的淤泥中苏醒而出。大部分的时间,它们会静静地呆在水中,游泳或潜伏。它们四肢的趾间都有满蹼,交替划水,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很多。通常,被淹在水下的鳖头每隔2~3分钟才抬起一次,在呼气的同时喷射出含在口中的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秒钟后又沉首水中,呼吸动作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中午,当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两只斑鳖会昂着小小的头,一前一后,缓缓游上岸,匍匐在池中的小岛上晒太阳,它们的四肢伸展开来,蹼也张开,尽情享受这一天当中最惬意的时光。“斑鳖是变温动物,它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体温,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帮助它们杀灭病菌。”吕顺清这样解释斑鳖“晒背”的行为。

    晒背对斑鳖十分重要,重要到如果它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这一环节,就意味着死亡。

    事实上,它们对生活的环境要求的确很高:“首先要有洁净的水域,这样才能保证斑鳖的食物充足;水域要开阔,这样斑鳖才能潜伏起来躲避敌害,而且因为斑鳖领地感很强,两只雄性斑鳖遇到一起会打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仅要有水域,而且还要有陆地。斑鳖要晒背,还要产卵,这些都要在陆地上才能进行……”吕顺清一一道来。

    对于斑鳖来说,如此理想的生态环境被人类疯狂蚕食。江浙交界处的太湖流域曾经是它们的乐园,而如今,这片污染严重的水域里早已找不到任何斑鳖的行踪。

    “在国内,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在野外发现斑鳖的踪迹了。”吕顺清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仅存的这两只斑鳖,雄性的那只,是上世纪30年代被人放生在苏州动物园的池塘里的(当时叫“昌善局”),雌性的那只则是建国前被一个马戏团老板在苏州买到的(也有一说是建国初期在黄浦江捕捉到的),在去年之前,它一直生活在长沙的动物园里。

    几年前,当斑鳖的身份终于被学术界厘清,这两只斑鳖还曾有过另外几个散落四面八方的“难兄难弟”:一只在北京动物园,2005年,在它刚刚被验明正身之后不久便寿终正寝;一只在上海动物园,已经两百多岁了,但是没有活过2006年的冬天;苏州西园寺的放生池里也曾经有过斑鳖——据说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有十几只——然而,2007年,随着最后一只名叫方方的斑鳖“撒手人寰”,静静的池塘里,再也没有斑鳖出现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