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濒危灭绝的黄河土著鱼人工驯养成功

Eedu.org.cn 作者:刘薛梅    资讯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1

  中新社兰州十二月十日电 (记者 刘薛梅)中科院院士、中国鱼类学会理事长曹文宣九日在兰州宣布,首次人工驯养极边扁咽齿鱼获得成功,这标志着黄河上游土著鱼种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生活在海拔三千米以上黄河上游宽谷河段的极边扁咽齿鱼,以前是黄河上游的绝对优势种群,也是裂腹鱼类中个体较大的鱼种,能生长到十公斤以上,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和过度捕捞,使该鱼种急剧减少,一度被认为已灭绝,逐渐稀少的土著鱼类资源不仅影响到水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威胁。

  甘肃省科技厅发布的消息说,上世纪末,甘肃水产科研人员在甘南玛曲湿地发现的极边扁咽齿鱼,采捕到几十尾后,便开始进行人工驯养和亲鱼培育。极边扁咽齿鱼生长发育慢,五至六年才能长五百克,由于该鱼种对生存环境敏感,人为过度干扰是死亡率居高的主要原因。

  科研人员模拟出适宜的河道自然环境和流水池塘驯养,利用干导法开展人工授精和孵化试验,发眼胚胎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六,并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施以配合饲料,成功实现了极边扁咽齿鱼的人工授精和繁育。

  甘肃省水产研究所目前驯养了七十多尾亲鱼,人工繁殖两万多尾幼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试验材料。同时,该所还开展了厚唇裸重唇鱼、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等土著高原鱼种的人工驯养。

  以极边扁咽齿鱼为代表的黄河上游特有鱼类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曹文宣说:“不仅要保护和恢复黄河上游鱼类资源和水域生态,还要进一步探索规模化养殖技术,可将扁咽齿鱼发展成为甘肃的特色产业。”

  甘肃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为土著鱼造就了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条件,其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扁咽齿鱼人工驯养的成功对有效恢复黄河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净化水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改善。完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