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重新启动 先"野训"三年
实施步骤
2010年完成1—2只母兽在野化培训圈内产仔;
2011年实现断绝人工食物,使幼兽具有并强化野外生存能力;
2012年完成独立培训幼兽,并将评估合格的幼兽放归野外。
昨日,记者从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启动会上了解到,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将在现有圈养种群中选择4只大熊猫,进行为期3年的野化培训,最终将1—2只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训个体放归野外。
重启放归计划先选4只大熊猫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都江堰召开“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启动会”,全国有关大熊猫行为学、生态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再次对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进行论证,这也标志着受“5·12”汶川地震影响而暂停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重新启动。
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在现有圈养种群中选择4只大熊猫个体,进行为期3年的野化培训,将1—2只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培训个体放归野外,并开展研究。
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届时会综合运用热红外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电定位和GPS定位等先进技术对试验个体进行全方位监测和数据收集。
借鉴国外经验母仔一起野化培训
据了解,《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实施方案》将借鉴国内外其它物种放归经验,首次提出运用怀孕母兽或母仔一起野化培训方案。
比如,将在现有大熊猫个体中选择富有带仔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的雌性大熊猫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监测技术,完全杜绝人为干扰,使幼仔完全在自然环境中出生和成长,主要靠跟母亲一起学习生存技能。
新闻链接>>>
“祥祥”
——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2001年8月25日出生于四川卧龙,雄性,经过近3年野化训练,于2006年4月28日被放归大自然。2007年2月19日,“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发现,研究人员分析,“祥祥”是在与当地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落,造成严重内伤致死。图据新华社
链接>>>
野外大熊猫种群面临严重威胁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大熊猫保护区63处,使近60%的栖息地和70%多的野外大熊猫个体得到严格保护。专家认为,我国野外大熊猫种群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的严重威胁,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因公路、采伐、耕种、旅游、居民点等人为干扰,至少被分割为24个相互隔离的生境单元。
新闻背景>>>
大熊猫“放归”成绩
2005年8月,大熊猫“盛林1号”率先进入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保护区,经过两年跟踪监测,“盛林1号”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大熊猫种群。
2009年9月,救护于四川芦山县的大熊猫“芦欣”走入小相岭的栗子坪保护区,一年来的观察表明“芦欣”与当地大熊猫个体有所交往。
2003年7月,卧龙研究中心率先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一期项目”,将亚成体大熊猫“祥祥”送到野化培训场接受生存能力训练;2006年4月28日,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被放入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