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为何没交污水处理费
清华大学美丽的大礼堂,要维护门前这些草坪,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目前清华大学自己处理的中水能浇灌部分花草。
在北京市,居民每个月交的自来水费,实际上包含水价、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项目。例如,现在居民用1吨自来水需缴纳4元,其中有2.3元是水资源费,1.04元是污水处理费。与其他费用不同的是,污水处理费是自来水公司代收的,最后需上交到属地财政局。
然而,时至今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一些单位仍没有交污水处理费。这里面究竟有何奥妙?
北大的中水设施已停用
北京大学总务部运行办公室的刘主任告诉《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北大一直在努力自建污水处理站。2005年畅春新园学生公寓投入使用时,就同时在4号楼地下室配备了中水(再生水)设施,用来处理学生的洗浴用水。然而,这个设备运行4年后就不“灵光”了,“里面的生物菌死了,我们往里面喂过面粉都没救过来。”刘主任说,他们现在正准备申请经费升级设备,但是“这也是个费钱的事,而且设备往哪儿搁呀?”
畅春新园的污水处理站建设时间较早,所以技术相对落后,位于北大中关新园的另一个污水处理站就采用了最新的生物膜技术。记者致电北大中关新园工程部,得知这个污水处理站只运行了不到3年,现在已经停运了两年,目前园内的浇灌和冲厕用水已改为自来水。负责运行、维修的李主管解释,这种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太高,因为需要经常换膜(用来过滤污水中的污染物)、加药(用来杀菌),核算下来1吨中水需要花费7元多,而直接用自来水仅4.5元。
著名污水处理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
清华大学污水处理站
清华不从经济角度考虑
7月2日,在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紫荆公寓西北角,记者发现了两个污水处理站,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地上处理站位于一座小白楼里,主要处理紫荆公寓学生浴室的来水,日处理能力为1200吨,该站已经运行了5年多。负责设备运行的沈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两台醒目的电脑显示器,左边的显示器监视着地上处理站的动向;右边监视的则是地下处理站。凑近看,能看到设备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这表示机器在正常运行。”两个站都采用膜处理技术,出来的水都达到再生水标准。
这座小白楼后面有一个花园,一座颇有设计感的砖砌花廊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脚步跟随建筑南边淅淅沥沥的水声,记者看见两股透亮的水从两条“石鱼”嘴里喷射出来,水注满了在草地上蜿蜒前行的水沟,水沟用钢化玻璃封闭,人可以踩在上面欣赏水里的鱼儿。沈老师说,这条沟里的水是由地下的那个污水处理站出来的。该站就在镂空建筑下方,从建筑旁的一个小门拾级而下,就能看到生物反应池和出水口。沈老师介绍,这个处理站运行了2年多,与地上处理站不同的是,这个站处理的是包括洗浴水在内的所有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1500吨。
目前,紫荆公寓4至13号楼的冲厕用水都来自这个处理站,剩余的水还用来浇灌校园内的花草。不过,目前的再生水还不够全校的浇灌和冲厕所需。在被问及每吨水成本多少时,沈老师说:“这两个站投入了不少钱,反正不能从经济角度考虑,只能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来看。”
负责清华大学污水处理站的沈老师正在操作污水处理器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