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在线投稿 我要留言 RSS订阅: 本站通告:

  没有公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文化 >> 生态批评研究
  • 2004/9/29生态系统整体性与河流伦理
  •  以黄河为例。我们关注黄河生命。因为第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生命对于我们太重要了;第二,黄河生命正在受到多种损害,它的生存危机太严重了;第三,我们必须拯救黄河,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为此,我们需要有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中之一是[阅读全文]
  • 来源:黄河网·黄河报作者:刘震点击:1582
  • 2004/9/4都江堰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从七个方面归纳了都江堰饱含的水文化内涵。都江堰水文化特征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致的。指出了水文化研究对建设爱国主义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水利工作地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都[阅读全文]
  • 来源: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网作者:张帅点击:4022
  • 2004/7/21生态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安全
  • 新华社日前的一则消息说,截至目前,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有90%的可利用草原已有不同程度退化,并且正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下[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佚名点击:4050
  • 2004/7/2先秦时期的生态文化观
  • 先秦时期,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奠基时期,在这灿烂的传统文化基石里,处处闪烁着生态文化的光辉。现对其中的生态文化观进行初步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以期对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启示。[阅读全文]
  • 来源:绿叶杂志作者:李星明点击:1440
  • 2004/6/20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建设[纲要]
  • 2004年3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提出“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突现出来。其实,早在2003年10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副[阅读全文]
  •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曾繁仁点击:1501
  • 2004/6/20当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
  • 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态旅游是标榜健康的,自然的旅游,所以得到现代人的推耸,因而掀起一阵生态旅游热。但是随着生态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兴起,保护生态环境更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蒋明[阅读全文]
  •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2903
  • 2004/6/10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
  • 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区别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支持的精神[阅读全文]
  •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何怀宏点击:1051
  • 2004/6/8被消费的自然
  •     “消费”这个词现在已颇受诟病。它几乎与纵欲、贪婪、堕落、享乐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冷静地看,人们对“消费”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消费是获得基本生存资料、满足基本生存物质需求的活动,一种认为消[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李 勇点击:808
  • 2004/6/8精神生态和消费性审美
  •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文艺总体上在走向世俗化,不仅通俗文艺充溢社会的各个角落,就是精英文艺也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压力下逐渐退缩,流向世俗。有意味的是,作为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文艺学和美学,也部分地迎[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姚鹤鸣点击:882
  • 2004/6/7“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的生态意识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先民们从对自然的敬畏到与大自然产生亲和关系,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体验,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很独特的。史前时代稻米作物的种[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朱志荣点击:2415
  • 2004/6/7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
  •     生态批评肇始于欧美六、七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潮流。随着1992年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的成立,关注生态[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宋丽丽 王宁点击:6580
  • 2004/6/7苇岸:绿色文学的先行者
  • 内容提要:文本结合文本分析解读了散文家苇岸的自然观与人生观,并提出苇岸能够以其宽厚博爱的胸怀去感受自然、接纳众生,并站在自然的立场上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病,因而具有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他的写作是艺术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绿色文学的典范。&nbs[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韦清琦点击:2600
  • 2004/6/7中国古典园林理想景观模式与生态智慧
  •     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的囿圃开始,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历史,探索和创造了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景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曹林娣点击:1430
  • 2004/6/7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曾繁仁点击:4033
  • 2004/6/7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我国从1994年提出生态美学论题,至2000年以来进入较为集中的研讨时期,迄今已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四次,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成果,逐渐成为理论热点之一,引起广泛重视。回顾这近十年的历史,目[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曾繁仁点击:1670
  • 2004/6/7生态批评的某些原则
  • 宋丽丽译   如果生态批评的倡导者们不了解生态这门课程的始末,就无法完全把握生态批评这个术语所暗含的生态学问。Eco 与critic 分别源于希腊语的oikos和kritis。两个词连起来的意思是“室内判断”。这个含义会让许多户外[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威廉姆•霍华斯点击:3188
  • 2004/6/7生态主义话语:生态哲学与文学批评
  • 生态主义(ecologism)是1970年以后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强有力的政治话语。尽管生态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甚至更早,但只有在当代世界的处境中,它才具有实质的政治意义。1980年动物权利论者雷根(Tom[阅读全文]
  • 来源:文化研究网作者:陈剑澜点击:6891
37 篇文章  首页 |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  转到第

文章排行榜 周排行 月排行 总排行
  • 没有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