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考人员三十年后重走"彭加木之路" 获七项成果
[内容预览]
| 2010/11/16 11:00:46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5日电(孙亭文周玲)历时近一个月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罗布泊科学考察”成果汇报会15日在此间举行,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夏训诚称,是次科考活动取得七项成果。 据记者了解,这七项新成果是:罗布泊古[阅读全文]
-
两项“世界之最”将亮相生态文化节
[内容预览]
| 2010/11/16 10:36:13本报讯(记者张晶)11月15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林业生态文化展区内,将展出世界最大的木制活字墙和世界最大的竹键盘,向海内外嘉宾充分彰显江西丰富的生态林业资源与文化。 “人鸟同行,呵护鄱阳湖。”据林业生态文化展区的负责人介绍,整个展厅将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空中飞翔的候鸟表现出江西人积极进取意气风发的精神;“和谐之绿”的卡通树与色调上夸张的群鸟体现出生态江西、人文江[阅读全文]
-
减少碳足迹成为中国挑战
[内容预览]
| 2010/11/16 9:43:06尽管中国的生物承载力总量在逐渐增高,但生态赤字在逐年扩大,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 本报北京11月15日讯(记者杜悦英)今日在京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显示,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低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7全球公顷。尽管中国的生物承载力总量在逐渐增高,但生态赤字在逐年扩大,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 报告称,中国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当前,[阅读全文]
-
环境保护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加快建立
[内容预览]
| 2010/11/16 9:00:32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以有效化解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 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15日在“2010中国绿色经济政策高层研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一些地方的工业企业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别是一些污染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赔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要想从根本上解[阅读全文]
-
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内容预览]
| 2010/11/16 8:54:54对于一个富煤大国,中国“十二五”能源发展路径留给人们的猜想并不多: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不变,需求总量继续增加。然而,面对“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作为中国能源主体的“煤老大”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低碳”转型,显得紧迫而急切。 刚刚结束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透露,煤企并购重组、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科技创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节约[阅读全文]
-
“低碳城市 公众责任”
[内容预览]
| 2010/11/13 0:30:35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在主题峰会上宣读了我国15万公众支持中国政府墨西哥气候变化立场的倡议书。 2010年11月12日-13日,2010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杭州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低碳城市 公众责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顾秀莲在12日上午的峰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环保民间组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陆新元做了题为“认清形势,积极有为,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阅读全文]
-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内容预览]
| 2010/11/13 0:05:35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出席国合会2010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本次年会以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中外代表致辞后,李克强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国人口多,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阅读全文]
-
我国生态足迹量居全球第二
[内容预览]
| 2010/11/13 0:03:2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11月10日发布《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显示,我国生态足迹总量目前仅低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生态足迹”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复杂指标,指可以生产或吸收一个区域或国家人口的衣、食、住、行以及所产生的废弃物的陆地或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生态足迹意在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阅读全文]
-
中科协:气候变化加剧土壤盐渍化
[内容预览]
| 2010/11/11 23:48:22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 “气候变化不仅加剧土壤盐渍化危害,也影响到农业的水资源分配。”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研究结论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恢复和重建退化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合理分配水资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宁夏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展开了气候变化[阅读全文]
-
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袖论坛11月京城揭幕
[内容预览]
| 2010/11/10 17:08:48北京2010年11月10日电 /美通社亚洲/ -- 为庆祝联合国国际青年年, 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袖论坛(Global Sustainable Leaders Forum)将于2010年11月22日—25日于北京举行。 此次论坛以“低碳经济时代:全球新兴市场的机会”为主题,由联合国青年办公室、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气候变化工作小组大力支持,近百家组织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中以30岁以下青年[阅读全文]
-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10/11/10 15:15:111 为什么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阅读全文]
-
“温室气体减排”望成中国新五年计划约束性指标
[内容预览]
| 2010/11/10 15:05:36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官员近日在昆明表示,“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望成中国新一轮五年计划的约束性指标,应对气候变化的既定目标也将确保完成。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一次主要作者会议8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局具体承办。11月8日至11日期间,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人士将分组对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罗布泊5350平方公里湖面干枯仅耗时3年
[内容预览]
| 2010/11/10 8:43:05资料图:罗布泊 30年来最大规模科学考察展开最新研究发现罗布泊湖1962年干枯时间提早10年 罗布泊的新传奇 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常[阅读全文]
-
中国市长共商城市转型 “绿色生活”成规划方向
[内容预览]
| 2010/11/8 17:57:18在上海世博会上备受推崇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中国众多城市领导者规划城市发展转型的借鉴。7日举行的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来自武汉、成都和上海浦东新区等地的市长、区长们共同表示,绿色环保已成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将以此为方向为市民谋划“绿色生活”。 “人类进入21世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气候恶化以及人口压力增加等问题接踵而至,人类面临着一个如何持续发展的大课题。而随之提出的‘[阅读全文]
-
中国即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内容预览]
| 2010/11/8 17:56:19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辽阔也是最优质的一片草原,蓝天白云、绿草茫茫的景象在马背民族口中世代传唱、经久不衰。然而,在这美丽景象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争的现实:目前呼伦贝尔草原每年以0.2%的速度建设,却以2%的速度退化。 呼伦贝尔草原的退化折射出我国草原目前无法回避的生态现状,草原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再过不到两个月时间,我国酝酿已久、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大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将全面建立,政府为生[阅读全文]
-
2010国际海洋周在厦门开幕
[内容预览]
| 2010/11/7 18:02:37本报讯 (记者高博)主题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从流域到近海”的2010厦门国际海洋周,11月5日在厦门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国家海洋局、厦门市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共同主办。 一年一度的厦门国际海洋周,旨在为世界各海洋城市政府、海洋科技界[阅读全文]
-
陈至立:中国正在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法
[内容预览]
| 2010/11/6 22:39:24新华网天津11月6日电(记者 周润健)气候变化立法者国际论坛6日在天津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论坛开幕式上说,中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法,修改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 陈至立说,今年以来,各种极端性气候事件在一些国家频繁爆发,广大发展中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阅读全文]
-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让森林草地绿意盎然
[内容预览]
| 2010/11/6 11:46:03○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巨大综合效益 ○草原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本报北京10月4日电 (记者刘毅、孙秀艳)新疆奇台县西北湾牧场村,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62岁的维吾尔族农民克依木·吾拉音再也不用“把房子周围的沙子一车车地往外拉”了。随着奇台县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深入开展,狂风沙尘的威胁逐渐消除。近年来,我国努[阅读全文]
-
沿海湿地万里行:城市生态环境将直接受益
[内容预览]
| 2010/11/5 13:54:01本报讯 从正在进行的我国首次沿海湿地万里行活动中获悉,目前我国已建立了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指定国际重要湿地37处。至今,我国已有1795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9.6%。 通过努力,我国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大批自然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特别是加强了对现有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湿地指定为国际[阅读全文]
-
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面临两难困境
[内容预览]
| 2010/11/5 11:43:31“在世界许多国家,喀斯特地区往往是国家公园,因为岩溶高原、峰丛山地独特的秀美风貌,成为游人向往之地。但是在黔滇桂川等地的喀斯特地区,因为人口压力和历史原因,却是最贫困的地区,而且石漠化、生态退化严重。毕节地区最为典型。” 在从贵州省贵阳市通往毕节市的车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急切地向同车人介绍。随着毕节的临近,随处可见的嶙峋、裸露山石缝中顽强出头的玉米,印证着熊康宁的这番话。 这就是国家“[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