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人工繁殖川陕哲罗鲑获成功

    [内容预览]

    | 2013/7/2 9:03:01
    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获悉,近日,该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通过人工催产、授精等方法,成功获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开口仔鱼2000余尾。此前,“川陕哲罗鲑保护生物学研究”阶段性成果“川陕哲罗鲑保育及人工繁殖”在陕西省太白河通过验收,标志着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首次取得成功。 川陕哲罗鲑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仅有的3种哲罗鲑属鱼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岷江水系和汉江水系。2000年以后,陕西

    [阅读全文]

  • 金边发现新物种柬埔寨缝叶莺

    [内容预览]

    | 2013/7/1 11:06:48
    柬埔寨缝叶莺                  图片来源:Ashish John/WCS 柬埔寨缝叶莺可不会故意让自己不为科学家所知。研究人员发现的这一新物种并非生活在被亚马逊雨林所遮蔽的幽暗深处,而是出现在柬埔寨首都金

    [阅读全文]

  • 新疆北鲵即将灭绝 气候变化成其最大“天敌”

    [内容预览]

    | 2013/6/27 8:20:19
       即将灭绝的新疆北鲵的资料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新疆北鲵的身上有很多谜:它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时存活至今的孑遗物种,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由于它非常娇弱,种群数量又太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极危”,成为我国珍贵的种质资源,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  新疆北鲵一直游走在灭绝的边缘,1989年刚被发现时有8000

    [阅读全文]

  • 黄三角原生态湿地成鸟类天堂 东方白鹳"落户"

    [内容预览]

    | 2013/6/27 8:04:10
    丹顶鹤与人亲近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25日电(周广莹)20日下午,“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北线采访团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它已成为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河道干枯,盐碱化严重的不毛之地。    据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李露妍介

    [阅读全文]

  • 中俄携手保护野生东北虎 推动跨国生态廊道建设

    [内容预览]

    | 2013/6/22 16:56:37
    东北网6月22日讯(记者 张锐)加强中俄跨国合作,共促野生东北虎保护。22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野生动物与狩猎局在哈尔滨市签署野生东北虎、东北豹保护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中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进入新阶段。据悉,这是中俄双方首次签署野生东北虎保护相关协议。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辖的完达山林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野生动物与狩猎局负责的锡霍特-阿林地区相邻,那里栖息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东北虎种群。

    [阅读全文]

  • “生态110”保护东北虎

    [内容预览]

    | 2013/6/19 8:50:58
    本报电 (赵建龙)近日,吉林长白山林区频繁发现野生东北虎行迹,给野生东北虎保护带来难度。吉林省白山市公安边防支队官兵组织当地村民联合成立“生态110”,开展“巡山清套”保护东北虎。  长白山林区40多支“生态110”小分队,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清套”行动。在东北虎经常出没地区开展地毯式巡山,根据东北虎粪便、毛发等及时了解东北虎出没地区,扩大保护范围,及时清理收缴不法分子在林区设置的钢丝套、捕猎夹等各

    [阅读全文]

  • 九江都昌将建设全省首家江豚实验基地

    [内容预览]

    | 2013/6/13 10:34:00
    近日,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决定在都昌县建设全省首家江豚实验基地,以更好地对江豚进行实质性的监测和保护,为江豚种群的研究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科学依据。  据了解,长江、鄱阳湖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也是最大的“避难所”。近年来,江豚种群数量从2006年的1800头下降到现在的1000余头,以每年7.3%的速度衰减,处于濒危状态。 

    [阅读全文]

  • 拯救雪豹,拯救生态

    [内容预览]

    | 2013/6/12 9:19:41
    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和中亚高山的神秘大型猫科动物,皮毛灰白色,比较蓬松,上面散布着玫瑰样的黑色花纹,有一条几乎与身体等长的粗大尾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三江源保留着雪豹最完整的栖息地。据化石记录推测,最早的雪豹原型出现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扎达县一带,距今约440万年前。  由于雪豹行踪隐蔽,其栖息地海拔高、地形陡峭,常人难以到达,迄今为止人们对雪豹的生存状况所知甚少。基于非常有限的数据估计,全世界

    [阅读全文]

  • 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骆驼的生态家园

    [内容预览]

    | 2013/6/10 17:49:02
    “快来看,这儿来了20多峰野骆驼。”31岁的哈萨克族青年胡阿提惊喜地招呼着同伴,“还有7峰幼驼,真是太好了。”  6月的天空高远而晴朗。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一簇簇顽强生长的沙生植物披着绿装,将这里的戈壁荒滩点缀得颇有生机。  胡阿提是保护区冬格列克保护站站长。像往常一样,他和几名护林员来到核心区胡杨泉小型野骆驼饮水工程点,通过设在这里的4架红外线照相机和摄像机,发现了不同群

    [阅读全文]

  • 全球气候变暖 甘肃大熊猫或将“移居”迭山一带

    [内容预览]

    | 2013/6/8 11:09:20
    据兰州晨报报道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界的一切,动物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向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扩散。那么,未来甘肃大熊猫的家园将会在哪里?新的栖息地又是否能满足大熊猫的生存呢?  近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承办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扩散区调查结果分析研讨会”在天水市顺利召开,与会专家分析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扩大的可能

    [阅读全文]

  • 生态纪录片《高原精灵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开机

    [内容预览]

    | 2013/6/7 15:02:49
         中新网6月7日电 6月6日,《高原精灵藏羚羊》在雪域高原可可西里正式开拍,这是继《熊猫宝宝成长日记》、《野性淘淘》之后,著名摄影家罗小韵再次执导的生态纪录片。本片特邀知名摄影师裴竟德担任摄像师,将整合自己近十年来拍摄的藏羚羊影像资料,并借助当今最为先进的拍摄手段和设备,为大家呈现青藏高原及藏羚羊生命史中的完美影像。  此纪录片共分为两集。第一集是《高原之肾》

    [阅读全文]

  • 南非犀牛角被涂毒药 打击偷猎

    [内容预览]

    | 2013/6/5 15:05:24
    南非迪诺肯(Dinokeng)野生动物保护区近日采取一项极端手段,其在区内犀牛角上涂上以杀虫剂和无法消除的粉色染色剂混合制成的“毒药”,以防牛角遭到偷猎。  自2011年9月迪诺肯保护区开放以来,区内虽没有任何犀牛遭到偷猎,但仅今年,南非境内就有超过200只犀牛惨遭猎杀。犀牛角在远东的需求一直很大,犀牛角磨成的粉是当地的传统美食或良药。受其驱动,偷猎犀牛的行为屡禁不止。  迪诺肯保护区主席Adri

    [阅读全文]

  • 鲸肉制狗粮日企业挨批 环保团体发表声明谴责

    [内容预览]

    | 2013/5/30 8:57:11
    一家日本企业出售珍稀鲸类的肉制作的狗粮,28日受到环境保护团体痛批。民间环保团体IKAN主管七见仓泽说:“那些商店出售鲸肉狗粮最可能的原因是,瞄准那些希望以一些独特的东西炫富的富裕日本人。”  环保团体发表声明谴责  位于日本首都东京的“陆奥(Michinoku)农场”公司在其网站出售以北大西洋长须鲸的肉制作的狗粮,分为60克和500克两种包装,价格分别为609日元(约合6美元)和3780日元(3

    [阅读全文]

  • 江西首次成功人工孵化“鸟中熊猫”黄腹角雉

    [内容预览]

    | 2013/5/23 13:52:50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日前成功孵化出一只黄腹角雉。据了解,这只雏鸟是在保护区饲养园内,通过自然交配受精繁殖成功的。 黄腹角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鸟中熊猫”之称,野外种群仅4000余只,分布在中国南方的6个省份,其中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500只左右。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程松林介绍说,孵化成功的黄腹角雉雏鸟放在一间特设的保温箱内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探明柬埔寨龙血树“身世”

    [内容预览]

    | 2013/5/13 9:40:05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从居群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柬埔寨龙血树的居群历史动态变化。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 据介绍,关于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有长期稳定环境下的产物和第四纪气候剧烈变化下的产物这两种主要假说。柬埔寨龙血树是“南药”血竭的主要原材料,是我国的国家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和海南岛的石灰山地区。生长于热带石灰山的

    [阅读全文]

  • 东北虎5天内4次侵入吉林珲春一村伤畜 吃掉5头牛

    [内容预览]

    | 2013/5/8 9:42:43
    图  珲春市杨泡乡烟筒砬子西沟村民王增祥是当地养牛大户,家里有50头黄牛。3月23日2时许,睡梦中的他被异常的牛叫声惊醒,用手电筒照去,发现牛身后跟着一只长约1.8米的东北虎。此后,在3月25日和4月1日,东北虎又两次“来访”,王增祥用敲水桶和燃放“二踢脚”的办法,把东北虎吓走。本以为三次吓走老虎,牛安全了。但王增祥没想到,自己的牛被东北虎“盯上”了。  5月5日下午,一头怀孕的母牛被东北虎猎杀在

    [阅读全文]

  • 全球环境基金赠款保护新疆北鲵

    [内容预览]

    | 2013/5/6 10:23:13
    经过近3年的努力,“中国艾比湖流域可持续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新疆北鲵保护监测研究与公众意识提高子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据悉,项目总投资逾65万元,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由世界银行作为代理执行机构。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由博州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世界银行共同监督实施。实施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  项目包括货物采购和咨询服务两部分。目前17.8万

    [阅读全文]

  • 震后多数大熊猫震后状态良好

    [内容预览]

    | 2013/4/24 9:40:07
    “震后第二天,我们就恢复正常工作了。”4月23日上午9时许,当《中国科学报》记者拨通马小赞的电话时,她刚刚做完早上的实验。 马小赞是北京师范大学动物生态学专业的研一学生,今年第一次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做实验,任务是研究大熊猫的行为。 每天早上7点到9点,她会在大熊猫圈舍观察两个小时,然后喂食、扫圈;下午喂食后,到傍晚大熊猫活动高峰期再观察一段时间。 

    [阅读全文]

  • 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60余只大熊猫情绪稳定

    [内容预览]

    | 2013/4/21 15:21:29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李庆)4月20日8时02分,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保护大熊猫雅安碧峰峡基地震感强烈。地震发生后,卧龙管理局局长、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卧龙管理局副局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德生第一时间赶赴碧峰峡大熊猫基地核实灾情,了解大熊猫及员工情况。  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工作基本恢复正常,已经恢复供电和网络。据了解,中心绝大部分员工参加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对安

    [阅读全文]

  • 天津北大港湿地放归一批市民救助的珍稀候鸟

    [内容预览]

    | 2013/4/15 14:18:56
    记者从天津市林业局获悉,天津市近日在北大港湿地放归一批市民救助的珍稀候鸟。  据介绍,此次放归自然的珍稀候鸟共有24只,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3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5只。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市民救助各类野鸟近4000只,其中1250余只属珍稀鸟类。(记者黄建高)

    [阅读全文]

2089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