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智利冰川湖两月内神秘消失

    [内容预览]

    | 2007/7/5 8:26:22
    本报讯 智利偏远南部贝纳多-奥希金斯国家公园里的一个冰川湖,在两个月内突然神秘消失,科学家研究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应该是主要元凶。   今年5月底,公园的巡逻员吃惊地发现,原来有10个足球场大小的冰川湖泊,居然变成了只有一个房间大小、深度约40米的大坑。   智利科学研究中心冰川学家安德烈斯•里韦拉和来自智利南极研究所的专家联合对此进行了考察。他们乘坐海军飞机在该地区上空勘测,并拍摄了

    [阅读全文]

  • 新生物种群云集南极消融冰山

    [内容预览]

    | 2007/7/4 22:05:05
     《帝企鹅日记》的摄制人员跟踪拍摄帝企鹅的生活  南极冰山正成为海洋生物的聚集地!要知道,冰山周围约3公里的海域原本基本上是没有生物的。不过,这确实是科学家们最近发现的事实。  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日报道,海洋生物的聚集和南极海域冰山的融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何冰山的融化会招来众多的海洋物种?这些物种的汇集会对南极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现象又警示着什么?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阅读全文]

  • 重污染水域将实行“流域限批”

    [内容预览]

    | 2007/7/4 0:06:22
    环保总局呼吁建立统一治水机制及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向新闻界通报,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潘岳表示,当前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已非分割的治水管理体制所能解决,应该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

    [阅读全文]

  • 野生水稻濒临消失 专家呼救"植物大熊猫"

    [内容预览]

    | 2007/6/28 10:09:52
    由于灌溉的需要,这片野生稻保护点里,大片的面积都被淹了,只是在河的边沿和高地上才长着野生稻,但农业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它们淹不死,只要一退水就会飞快地长满整条河沟。(文/图 本报记者邱敏 关家玉 李颖)   拯救“植物大熊猫”野生稻   这已经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第一次呼吁“拯救野生水稻”了,同样做出这种呼吁的科学家的名字还有很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中国科学院院士

    [阅读全文]

  • 瑞典学者揭密北冰洋形成

    [内容预览]

    | 2007/6/26 10:34:07
        光明日报2007年6月26日消息: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丁·杰克逊等科学家的报告说,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狭窄通路流入大西洋。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狭窄通道渐渐变宽,大西洋海水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   报告说,他们从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了428米厚的沉淀物

    [阅读全文]

  • "多水之湖"最终彻底干涸 专家揭罗布泊三大谜团

    [内容预览]

    | 2007/6/21 11:29:30
    20世纪60年代,曾是“汇入多水之湖”的罗布泊彻底干涸,露出了湖底。而围绕它的诸多科学之谜的谜底,直到近日才真正浮现——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积水和积盐中心,沙漠分布和风沙活动中心,古代人类文明活动中心。这就是罗布泊。对于罗布泊科考的重要性,刘东生院士曾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一个地质学的实验室,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19世纪中叶以来,罗布泊及其邻近地

    [阅读全文]

  • 白腰鹊鸲繁殖快 威胁台湾本土鸟

    [内容预览]

    | 2007/6/21 10:19:38
        台海网6月21日讯 台湾“农委会”特生中心,观察发现来自东南亚的外来种鸟类白腰鹊鸲,在台湾野外山区,有快速繁殖的现象。由于这种鸟可能危及多种本土鸟类,特生中心将展开移除计划,保卫台湾本土鸟。    据台湾华视新闻报道,高高挂着,这只有着长尾巴的鸟,原产地在东南亚,学名叫做白腰鹊鸲,俗称长尾四喜,引进台湾十多年,禽流感疫情爆发之前,

    [阅读全文]

  • 蓝藻:35亿岁的杀手

    [内容预览]

    | 2007/6/19 21:10:09
    35亿年前就有的植物而今肆意疯长,蓝藻危机后是一个寓言式的悖论  继无锡被太湖中的蓝藻袭击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安徽巢湖也出现了蓝藻。随着地球平均气温年复一年的升高和人为污染,蓝藻——这个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的植物,开始在极富营养化的湖水中疯长。  披着油绿外衣的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出现在距今35亿至33亿年前,现在已知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珊瑚遭殃

    [内容预览]

    | 2007/6/19 7:47:29
    据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珊瑚礁一直有着“海洋生态雨林”的美誉,美丽的珊瑚礁也是反映海洋状况的晴雨表。但生态学家们最近却在印尼发现,由于受到全球变暖和过度捕鱼等因素的困扰,那里的珊瑚礁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生态学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长有珊瑚礁的水域的水温正在逐年升高,导致珊瑚礁的数量迅速减少。专家解释说,全球变暖对珊瑚礁造成的影响最大,它导致了一种被称为“珊瑚漂白”的恶性状况发生。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改写“死亡之海”年龄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少530万“岁”

    [内容预览]

    | 2007/6/18 11:15:18
    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底形成于何时?科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我国科学家最新科考成果表明,这个面积相当于新西兰国土的浩瀚沙漠,至少在530万年前就已是一片“死亡之海”。  这一发现比我国科学家数年前提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于350万年前,又向前延伸了180万年。专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一创新成果。  位

    [阅读全文]

  • 互花米草拉响外来物种入侵警报

    [内容预览]

    | 2007/6/15 1:58:50
      专家建议,未经风险评估最好先别引进  本市截获可致人死亡的红火蚁,柳条鱼可能污染申城河道生态环境,互花米草威胁到白头鹤生存,长江中发现外来物种鲶鱼……近期,有关外来生物入侵的消息不断传来,社会各界对此态度不一,有人闻之色变,有人并不在意。  专家表示,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物种交流不可避免;但从长远考虑,外来物种“一旦入侵,就很难控制”,因此在未经科学的风险评估前,“最好不要让其进入”

    [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否定瑞典探险家结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

    [内容预览]

    | 2007/6/14 16:12:42
    图:刘东生、夏训诚等在罗布泊考察     据科学网2007年6月13日报道:6月10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新疆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与区域发展”项目成果评审会在京举行。孙鸿烈院士担任组长,刘东生、孙枢等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是罗布泊地区综合研究的新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为干旱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总体

    [阅读全文]

  • 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西藏冰川融化威胁中国水源

    [内容预览]

    | 2007/6/7 20:33:28
    青藏高原冰川被称为“亚洲水塔”,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与之息息相关。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退缩速度最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消融速度,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失……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岷江的清水,算得上是中国最洁净的水资源之一。岷江发源于这个巨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冰川,流经108个湖泊,最终注入长江。穿过氤氲的薄雾逆流而上,一汪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指出:地球上部分稀有金属资源即将枯竭

    [内容预览]

    | 2007/5/29 16:35:40
        中国化工网2007年5月29日讯  据《新科学家》报道,和石油一样,矿产资源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究竟还能够开采多久?    科学家前不久进行了地球资源“大盘点”,结果发现许多不可再生的稀有金属资源仅还可以用十来年。    稀有金属资源告急&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海底一新物种 以鲸鱼尸体为生

    [内容预览]

    | 2007/5/24 15:46:56
    鲸鱼尸体上寄生的新物种海葵,白色有触须    TOM科技2007年5月24日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一项最新研究声称,在美国加州蒙特里杰克海湾发现一种新物种海葵,它以寄食沉没海底的鲸鱼尸体为生,研究人员称,这是目前世界发现的以鲸尸寄生的第一种滤食性海洋生物。     鲸鱼死亡之后沉入海底的地点叫做“鲸

    [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内容预览]

    | 2007/5/24 9:25:06
    据联合国国际气候委员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未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中,全球气温还将持续升高。而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全球缺水人口将增加4到17亿人,传染病和过敏花粉就会增加,有些两栖动物就会绝迹;如果气温每升高2摄氏度,全球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人,目前世界上20%到30%的物种将濒临灭绝,更多人将因为营养不良、疾病、热浪和旱涝而死亡。而现在的气候变化主要归咎于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也将

    [阅读全文]

  •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改善 增加上百种鸟类

    [内容预览]

    | 2007/5/23 8:31:24
     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22日电(记者王汝堂)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近年来持续改善,鸟类数量增加上百种,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少见的“鸟的天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枯水年份增多,水量剧减,多次发生断流,1997年,黄河三角洲利津站断流226天。黄河断流导致黄河三角洲生态恶化,大片湿地变成了寸 草不生的盐碱地,许多珍稀鸟类飞离黄河口。从1999年开

    [阅读全文]

  • 森林与热带雨林均能遏制气候变暖 多国科学家呼吁保护加北部森林资

    [内容预览]

    | 2007/5/22 11:16:46
        科技日报2007年5月22日讯   来自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科学家日前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加强保护加拿大北部正面临人类开发活动破坏严重的森林资源。科学家们认为,森林可以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是人类与气候变化进行斗争的重要武器,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加拿大北部的森林主要由松树构

    [阅读全文]

  • 气温变暖让植物逐渐褪色

    [内容预览]

    | 2007/5/22 8:49:04
    南京市民丁先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每年南京鸡鸣寺附近樱花盛放的时候,他都会去拍照。对比近十年的照片,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樱花颜色越来越白了。而气象专家解释说,这是气候变暖的一种征兆。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记者昨日采访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专家,专家提出,如果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全球变暖,不仅植物生育期会缩短,颜色也会失去原来的鲜亮。  南信大环境科学

    [阅读全文]

  • 红树林:东南沿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内容预览]

    | 2007/5/22 8:38:45
    白鹭、水鸟在这片广阔的林海上翩翩起舞   范启麟 摄游在红树林中 范启麟 摄聚焦  廖亮璋摄神奇吸引着游人 林立中摄出海归来   林立中摄     在云霄县漳江出海口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种“海底森林”,这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这片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云霄县东厦镇,漳江口南北两岸潮

    [阅读全文]

235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