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科考队在“中国旱极”发现治理荒漠化植物新品种

    [内容预览]

    | 2007/9/16 11:42:05
    据新华社兰州9月15日电 我国首次库姆塔格沙漠联合科考队进入该沙漠以后,开始寻找沙生极端耐旱植物,以便进行驯化培育,为我国荒漠化提供治理新的耐旱植物新品种。   9月14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林光辉研究员等专家在库姆塔格北部边缘的八一井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沙生芦苇、沙生柽柳、河西菊、沙拐枣、甘草、骆驼刺、罗布麻等耐旱植物,并对这些植物进行样本采集。林光辉说,这些植物样

    [阅读全文]

  • 柴达木最大湖泊哈拉湖增大10.94平方公里

    [内容预览]

    | 2007/9/15 8:45:28
    青海新闻网讯 根据省卫星遥感监测与生态评估中心8月中旬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显示,我省第二大、柴达木盆地最大湖泊——哈拉湖水域面积已达到607平方公里,比2006年8月上旬增大10.94平方公里。  柴达木盆地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7个,湖泊从大到小依次为:哈拉湖607平方公里、东台吉乃尔湖172.38平方公里、托素湖141.44平方公里、东达布逊湖141.31平方公里、西台吉乃尔湖125.19

    [阅读全文]

  • 海藻疯长水体发臭 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

    [内容预览]

    | 2007/9/12 16:02:09
    在瑞典以及芬兰海岸附近,一到夏天海藻就疯狂繁殖,形成了蔓延数公里的巨大“绿色地毯”,导致海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海边居民不得不忍受来自波罗的海的异味。瑞典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瑞典日报》最近为此发表了标题为“波罗的海,闻起来像臭水沟”的深度报道文章。文章指出,1974年签订的旨在保护波罗的海环境的《赫尔辛基公约》近乎名存实亡。消失的鳗鱼德国东北部以及瑞典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历史上曾是波罗的海捕鱼业的乐土,

    [阅读全文]

  • 专家称:三江源生态恶化趋势可能还将持续

    [内容预览]

    | 2007/9/11 17:46:00
        新华网西宁9月11日电(记者任晓刚)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原因,近年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生态不断恶化,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良,能够忍受的外界压

    [阅读全文]

  • 假如北极不再有冰

    [内容预览]

    | 2007/9/11 9:31:36
     在这幅哈得逊湾的卫星图像中,全球变暖使更多的北极海冰在夏季融化   如果计算机模拟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到2050年,北极海冰在夏季的融化速度将超过现在的1倍。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人员完成的这项研究表明,北极冰帽目前的融化速度超出科学家的预期,到2050年时可能比现在减少40%,这会给北极熊、海象及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严峻后果。   北极冰帽是地球上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致海冰融化 北极熊在本世纪末将消失?

    [内容预览]

    | 2007/9/9 19:28:31
         9月4日,在德国柏林动物园,北极熊克努特在玩耍。 克努特出生于2006年12月5日,因为妈妈的遗弃而由饲养员抚养长大,其憨态可掬的模样一度成为全球闻名的动物明星。新华社/法新    近年来,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危害越来越重视。科学家们9月7日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2/3的北极熊死亡,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北极

    [阅读全文]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逾45万平方公里

    [内容预览]

    | 2007/9/8 17:54:28
    新华网银川9月8日电(姜雪城李雪)记者从正在银川召开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了解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45.4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70.9%。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地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土质结构疏松,长期以来,由于受水力、风力、重力侵蚀相互交错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

    [阅读全文]

  • 甘肃尕海呈现难得一见的水鸟云集美景

    [内容预览]

    | 2007/9/8 17:53:04
        新华网兰州9月8日电(记者郭刚 王志恒)进入9月份,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则岔保护区内,迎来了7000余只各类水鸟来此聚居,其中有1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黑颈鹤。     记者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3500米的甘肃省尕海湖畔看到,千里水面上千鸟栖息、鸭鸥云集。当地保护站的负责人高兴地告诉

    [阅读全文]

  • 植被覆盖率达到65% 黄河源头玛多再现“千湖”之景

    [内容预览]

    | 2007/9/6 9:09:31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日前从省气象局了解到,由于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黄河上游地区实施了人工增雨,从今年7月开始,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再现“千湖”美景,植被覆盖率达到65%。  据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林介绍,位于黄河源头海拔4200多米的玛多县过去曾被外界誉为“千湖之县”,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黄河源区出现湿地减少、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这里一度因河流、湖泊干涸而引起世人的

    [阅读全文]

  • 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内容预览]

    | 2007/9/6 8:52:46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量逐渐提高,而沼泽草甸的碳排放量反而逐渐降低。  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通报》2007年第13期上(www.SciChina.com)。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环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揭示南极洲冰川下存在微生物

    [内容预览]

    | 2007/9/5 16:46:19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7年9月5日报道: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大的冰体。在10年前,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在南极洲的冰川下面居然有生命存在,因为冰川厚达两英里多,那里的条件很极端。然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生物科学助理教授Brent Christner却在这个世界上环境最极端的地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Chri

    [阅读全文]

  • 美国科学家认为:南极冰层可能有生命存在

    [内容预览]

    | 2007/9/5 8:12:21
    本报讯 科学家日前发现,微生物可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并推断南极冰层可能有生命存在。   南极是地球上最大的冰体,有些冰层厚达3000多米,10年前大约没人会认为在这种极端环境里会存在生命。   但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的生物学助理教授布伦特•克里斯汀却在古老冰层核心中发现了活着的微生物,同时有研究发现,南极冰层下面有大量液体水,这使得生物学家改变了对南极生命的看法。克里斯汀说:“在南极3

    [阅读全文]

  • 昆虫数量可能因全球变暖而激增

    [内容预览]

    | 2007/9/4 8:57:48
    美国《科学》周刊2006年10月31日消息:昆虫为高度适应性的生物,能够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相对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昆虫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将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那就是昆虫数量激增。  适应气候变暖的昆虫,其种群的最大繁殖速率也将会增加。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将给农业、公众健康和环保带来极其广泛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昆虫很容易适应所处环境的温度。例

    [阅读全文]

  • 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影响南极洲气候

    [内容预览]

    | 2007/9/4 8:08:33
    本报讯 近日,由法国、德国、丹麦、冰岛、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和英国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欧洲南极冰芯钻探项目(EPICA)”课题组,通过对南极基地钻探出的冰芯的研究确定,南极洲的气候变化取决于地球轨道的变化。   EPICA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在南极进行冰芯钻探研究,以建立关于过去气候和大气变化的记录。该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来自深海沉积芯的氧同位素记录表明,渐新世高纬度陆地冰层和全球

    [阅读全文]

  • 失落的世界:印尼雨林发现上百新物种

    [内容预览]

    | 2007/9/2 8:50:47
        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岛上隐藏着一个“失落的世界”!一组来自美、澳、印尼的国际科研探险队日前宣布,他们在位处印度尼西亚东南端的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一片人迹罕至、云雾缭绕的雨林山区,其中生长着数十到数百种从未被人类发现的新物种,以及成百上千的珍稀蛙类、昆虫和植物。科学家们欣喜若狂地表示,这是“在地球上能找到的最接近伊甸园的地方”。  &n

    [阅读全文]

  • 北极冰川下沉 气温升高速度为其他地区两倍

    [内容预览]

    | 2007/8/31 15:22:45
        这是8月23日在位于北极地区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拍摄的下沉的冰川。    据报道,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的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两倍,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新华社/路透      这是8月24日在位于北极地区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拍摄的一个北极熊出没的警示牌。据报道,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的速度

    [阅读全文]

  • 野猪泛滥危及澳大利亚脆弱生态

    [内容预览]

    | 2007/8/30 8:26:04
    澳大利亚是个野性的世界。封闭的环境,浩瀚的沙漠,茂密的丛林,温热的气候,充沛的阳光,丰沛的淡水,稀少的人口,几乎看不到的污染,以及土著居民原生态利用土地的传统,使这个国家基本处在独特而自然天成的状态,真正的动植物王国和昆虫天堂。  澳大利亚本来有自己的动植物生态系统。殖民者探险开拓的历史,也延伸为这块荒原外来物种移居、繁衍的过程,无形中埋下各种生态灾难的祸根。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致使家畜家禽一旦脱

    [阅读全文]

  • 澳拥有世界最大热带稀树草原

    [内容预览]

    | 2007/8/27 2:18:34
    本报讯 澳大利亚研究者近日表示,北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热带稀树草原。该草原面积比西欧还大,占世界现有草原1/4多,也是最大的原始野生区之一,是非洲现有野生陆地的4倍。   热带稀树草原是森林和荒漠的中间地带,主要由高大的禾本科植物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片的乔木或独株的乔木,广泛地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以前一直认为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在用卫星考察澳大利亚北部的广阔

    [阅读全文]

  • 如何在辐射污染中存活:把抗氧化剂用在“刀刃”上

    [内容预览]

    | 2007/7/11 14:16:54
     图片说明:燕子等候鸟受辐射污染影响更大 (图片来源:Timothy Moussea) 科学家们通过对切尔诺贝利地区的鸟类研究发现,同样遭受辐射污染,羽毛鲜艳的鸟比羽毛灰暗的鸟受到的打击更大。此外,鸟蛋较大或者需要长途迁移的候鸟也更容易受到辐射损害,因为这些特征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抗氧化分子,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导致这些鸟类缺乏足够的抗氧化剂来抵抗辐射的负面影响。&nbs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危及青藏高原长江源会否断流

    [内容预览]

    | 2007/7/6 19:34:16
    ——来自地球“第三极”的警示   据新华社5日电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世界上独特的地理单元:冰川、湖泊、沙漠和冻土在这里并存。  记者日前随世界自然基金会对青藏公路沿线尤其是长江源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全球变暖在高原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使这块原本脆弱的高原变得更加脆弱。  青藏高原仿佛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巨人,以种种症状警示人们:全球变暖就在我们的身边,赶快行动起来,拯救长江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