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52个新物种
[内容预览]
| 2006/12/20 8:19:18上图:科学家在加里曼丹岛发现的树蛙新物种。 左图:身长不到1厘米的迷你鱼。这种鱼是在加里曼丹岛酸度极高的泥炭黑沼泽地里面找到的,据说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二小脊椎动物。太平洋上的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面积73.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格陵兰岛和伊里安岛。加里曼丹岛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分属于三个国家的岛屿。这三个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印尼的四个省占全岛总面积的2/3[阅读全文]
-
全球海洋水位急升 沿海大城市将被淹没
[内容预览]
| 2006/12/18 14:22:46研究人员发出最新警告称,气候变暖引致海洋水位不断上升,而且上升速度比预期的快,估计到2100年,全球海洋水位可能会上升高达140厘米,幅度比科学家原先估计的大一倍,令一些现代化的沿海大城市备受威胁。 沿海大城市告危 海洋水位每上升一厘米,图瓦卢等处低洼的太平洋岛屿、孟加拉国大片地区、美国佛罗里达州和纽约、伦敦以至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等,都将会被水淹没。 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所的专家拉[阅读全文]
-
“蓝色”海洋暗藏生态危机 全球变暖影响浮游生物生存
[内容预览]
| 2006/12/15 15:34:37这些卫星图像表明了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影响。 科学时报2006年12月15日讯 海洋生命系统的存在依靠一个平衡的生态链,这一生态平衡的微妙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据《科学》杂志在线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海洋水温的小幅度升高也会扼杀某些海洋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将会对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甚至全球气[阅读全文]
-
2040年北极无冰层?
[内容预览]
| 2006/12/15 11:28:04时报讯 据《中国日报》报道,北美科学家们日前再次发出警告,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40年夏季,地球北极的冰盖几乎将全部融化。 进行超级电脑模拟 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变暖对北极冰盖的影响,研究报告刊登在12月12日出版的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以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北极的冰层将在20[阅读全文]
-
WWF首次展示中国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
[内容预览]
| 2006/12/13 16:19:11在东亚海会上,WWF还呼吁中韩两国政府建立黄海海洋保护区网络 【搜狐科学12月13日消息】中国,海南—在海南召开的第二届东亚海大会上,黄海生态区保护成为与会各方关注的焦点。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会上首次向公众展示了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并呼吁,中韩两国政府应在黄海生态区建立完整的黄海海洋保护区网络,共同保护黄海的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 在会上首次展示的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是WWF“[阅读全文]
-
监测表明:三江源地区植被正逐年恢复
[内容预览]
| 2006/12/12 19:56:07三江源地区16个牧草地面监测站和卫星遥感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植被逐年恢复。专家分析认为,生态好转主要得益于人工降雨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开展。 青海省气象部门各项监测表明,2003年至2005年,三江源地区亩产100公斤以下的草地面积有所减少,亩产100公斤以上的草地面积则出现了明显增长。从总体趋势看三江源地区高等级草场面积在逐渐增加。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凤霞介绍,200[阅读全文]
-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内容预览]
| 2006/12/12 12:28:54孟津湿地保护区 白天鹅 鸟友们的观鸟圣地受伤的雕鸮 2006年12月,发生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的白天鹅毒杀事件,让人开始关注黄河流域的珍稀物种,而此前的11月21日,黄河上游的宁夏刚刚在“候鸟和绿盾行动中”,解救了800多只被捕获的活体野生鸟和1400多头(只)野生动物。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家陈立伟说,“流域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阅读全文]
-
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内容预览]
| 2006/12/7 10:19:41切实做好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履约和管理能力,是近期出台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阅读全文]
-
藏西北生态堪忧 三方面原因导致近4成草地退化
[内容预览]
| 2006/12/7 10:17:38西藏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机理》11月17日通过验收。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这项持续两年半的研究表明,由于全球变暖、过度放牧、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场退化面积正以每年3%至5%的速度扩大,1988年至2005年间退化了39.64%。 据项目主持人、高级工程师边多介绍,这次研究的范围包括那曲地区以及阿里、拉萨、日喀则的部分地区,[阅读全文]
-
聚焦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 让黑土滩改变模样
[内容预览]
| 2006/12/6 9:51:11所谓“黑土滩”,就是老鼠挖洞时把黑土刨出,覆盖了地面的草,还把草根吃掉,使土地成了不毛之地。 在称多县嘉塘草原上,远处有几头牛在低头吃着草,而在公路附近,一大片黑泥地裸露着,其中有些已经干裂,一道道张开着的口子预示着它们不欢迎牛群的到来。这里丝毫闻不到芳草气息,“黑土地” 与不远处绿色的草原极不协调。  [阅读全文]
-
崇明西沙湿地环境优越 吸引72种生物来“定居”
[内容预览]
| 2006/12/1 14:13:45晚报讯 46种植物、26种鸟类……崇明西沙湿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生物在此“定居”。记者从昨天召开的2006年市政协年末视察“本市新农村新郊区建设情况———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专题会议上获悉,从去年开始,西沙湿地的生物数量正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在西沙湿地“落户”的植被有46种,包括候鸟和留鸟在内的鸟类共26种,并呈种类和数量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西沙湿地生态[阅读全文]
-
英科学家称地球发起高烧将只能养活五亿人口
[内容预览]
| 2006/11/30 8:12:54新浪科技讯 据有关媒体11月29日报道,一位英国气象专家28日宣称,地球目前已染上“高烧”,这有可能使地球温度上升8摄氏度,地表大部分地区由此不适于人居住,威胁到数十亿人的生命。 这位科学家就是极富争议的詹姆斯·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他提出的有关地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盖娅理论”激怒了气象学家,接着,又因支持发展核能而疏远了环保人士。拉夫洛克表示,一个遭受创伤的地球也许只能养[阅读全文]
-
厦门市马銮湾将重现湿地生态
[内容预览]
| 2006/11/29 13:23:06厦门市马銮湾湿地生态恢复与重构示范区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开工,整个工程计划3年完成,地形重塑后的马銮湾将形成大小约25个岛屿,今后重点工作将是植物的长期培育和鸟类的招引,届时将创造出一个生态型人居环境的示范区域。地形重塑形成25个岛屿 马銮湾湿地生态重构示范区位于整个马銮湾分区的东北部,将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和地貌特点,在陈井村与西滨村之间的滩涂地带,建设和重构一个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区。[阅读全文]
-
地球森林枝繁叶茂
[内容预览]
| 2006/11/28 15:23:55全球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上图),这部分由于大力发展商业林——例如中国种植的冷杉(下图)——所致。 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8日讯 1810年,丹麦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变化——森林面积停止缩减转而逐渐增多。这种转变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例如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及贫瘠土地被弃用等。随后,森林面积在欧洲其他地区以及美国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一项对全球森林数[阅读全文]
-
全球昆虫骤增将危害人类
[内容预览]
| 2006/11/22 14:14:12北京科技报2006年11月22日报道 科学研究新近指出,全球变暖可能引起昆虫种群迈向数量巅峰——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可能将导致昆虫突破以往的活动空间而迅猛增加;这将对人类构成一种潜在威胁。有些人甚至担心,一个新的昆虫时代即将来临。 《美国自然学者》载文透露,全球变暖可能引起昆虫种群迅猛繁殖[阅读全文]
-
地球大气中甲烷水平连续7年平稳
[内容预览]
| 2006/11/22 14:10:57科技日报2006年11月22日报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科学家20日发表的报告说,跟踪监测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甲烷水平在过去7年中保持稳定。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甲烷水平趋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全球变暖进程。 科学家从北半球的美国北部到南半球的新西兰南部,在多个点上放置器皿收集空气,然后测量出每个器皿中的甲烷含量,并计算出全球大气层中甲烷的平均含量。结果显示,从[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地球北极竭力抗拒全球变暖
[内容预览]
| 2006/11/20 9:25:04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专电 美国《洛杉矶时报》日前报道说,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不断变暖的地球北极正努力试图维持其低温状态。 国际科学家小组近日发表的报告说,不断上升的温度正在改变北极的面貌:上千万平方英里的冰冻层正在变暖,以前荒芜的苔原长出了繁茂的绿色植物,海冰每年都在缩小。 但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新形式的冷洋流和盛行风,表明北极可能正以某种方式恢复正常状态。这是自20世[阅读全文]
-
可可西里科考获得青藏高原演化证据
[内容预览]
| 2006/11/20 8:43:01新华社格尔木11月19日电(记者 刘诗平)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历经37天艰苦征程,于18日21时成功抵达格尔木,完成了继1990年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最大规模的科考壮举。 由科学家、新闻记者及志愿者等60余人组成的考察队伍,10月13日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16日在玉珠峰脚下的西大滩建立训练性营地,随后在库赛湖与卓乃湖畔、布喀达坂峰与马兰冰川脚下、苟鲁山克错和各拉丹冬建立了6个[阅读全文]
-
湖北宜昌市黄柏河“水葫芦”危机调查
[内容预览]
| 2006/11/18 4:17:58向下,拉起;再向下,再拉起。51岁的毕家培驾驶着现代化的清漂船,在满是碧绿“水葫芦”的黄柏河中小心翼翼地穿行。夕阳西下,清漂船显得空旷而又寂寥。 “已经8天了,看起来问题不小。”11月13日下午4时许,面对着突然登船造访的记者,毕家培显得忧心忡忡:“原以为10天内能完成所有河道的水葫芦清理打捞任务,现在看起来会推迟,繁殖得实在太快了!” 日均清理300吨 让毕家培感到忧心的是黄柏河里疯长的“[阅读全文]
-
专家: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水酸化破坏海洋生态
[内容预览]
| 2006/11/17 17:37:57资料图片:“行动不仅仅局限在谈判厅。”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如是说。遏制全球变暖,付诸实 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这是2006年5月25日,一名肯尼亚农夫在照看树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8日在内罗毕发起“为地球植树:10亿棵树运动”,旨在发动全球各个领域采取虽微小但实用的一步来对抗气候变化的挑战。 新华社发  [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