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医治"城市病"须公众参与

Eedu.org.cn 作者:王争亚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29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及相关发展要素向大城市过度集聚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的统称。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城市病"越来越多的病症都在向环境、资源领域集中。由此可见,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凸显出来。


  可以预见,在将来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将保持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但与高速城市化如影随形的,不仅有美好的生活,还有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对于这些正在暴发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社会和公众都发出了不小的抱怨声。其中,埋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者有之,指责政府公共服务缺失者有之。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呼声。


  如何看待公众的这些抱怨,笔者以为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城市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聚,城市的各种利弊也缘于集聚。国际经验表明,快速城市化阶段往往是各种"城市病"的凸显期和频发期。2011年末,我国城市率达到51.27%,标志着我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保持高速城市化,因此,"城市病"的发生很难避免。


  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公众批评。社会对"城市病"的普遍抱怨可以理解,因为公众指向的这些问题与"城市病"的产生确有关联。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人们有理由要求政府为公众提供一个健康舒适而又宜居的城市环境。因此,作为城市经营者、管理者的各级人民政府毫无疑问要担当起建好、管好城市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的不满可以成为各级政府改进工作的动力。


  但话又说回来,凡事都有两面性。强调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不应该忽略公众在参与城市管理中的社会责任。如果每个公民都一味停留在埋怨、指责上,恐怕是于事无补的。其实,医治"城市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仅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比如,为了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我们能否自觉践行低碳出行方式,平时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不要过量燃放烟花爆竹。又如,为了减少城市的"毒素淤积",我们每家每户是否可以从垃圾分类做起,为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做点贡献。再如,我国大中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和电力供应紧张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家庭以至每个人如果都能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无疑将会产生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在的情况是,"城市病"的医治,我们很多人很多时侯不是身体力行的去做,而是仅仅停留在抱怨指责上,这就很成问题了。其实,患上"城市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众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对不文明、不自觉现象的冷漠。


  曾几何时,能够到大城市工作生活,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口号,更是让许多人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然而,城市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去倍加呵护。现在很多城市都张贴悬挂着"某某城市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的宣传标语,但愿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理念,我们不妨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实际行动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构建健康美好城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