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统筹兼顾,与城乡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同步考虑,实现基础设施的再生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在灾后重建中,四川根据地震灾害影响和区域资源环境差异,将灾区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不宜重建”三种类型,对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用地布局进行系统优化和总体调整,力求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寻找发展机遇
四川重灾区51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服务等主导功能地位突出,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还是我国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由于地质灾害受到地形地貌以及其后冷暖干湿变化影响,12155个主要地质灾害点,次生地质灾害风险仍威胁着生态安全。
与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相比,生态环境的重建更加任重道远。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管理与控制,一方面是重建后经济加快发展需求。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矛盾,一度也成为重建规划人员面临的“悖论”。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开文,参与编制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他说,地震及其伴随的大范围次生山地灾害也对土地、生物和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地震造成地表物质松动、位移和异质化,特别是破坏农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要恢复生产、生活,就必须在新的区域重新规划土地,原先的植被、森林覆盖区域,更需要保留恢复。
为此,一个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相结合的“双赢”模式,成为重建中新的探索。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产值,开展生态经济种植、养殖;在人类活动区域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努力保持和修复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寻找发展机遇。
岷江干涸河谷地区为保护生态,过去大量种植岷江柏、辐射松等,其生长周期为10年至20年,短期不具备经济效益,且管理成本高,水源维系及防治病虫害困难。而新的生态重建模式,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科技部门选择枸杞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川强化产业与人口积聚规模,集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产业链条,鼓励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高附加值和低消耗、轻污染的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园区载体、功能恢复、产业升级”的要求,在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乐山沿线,三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一个特色材料产业基地正在由科技部门倾力打造,目标是把地震重灾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形成全省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通过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四川省科技部门在彭州市新黄村、绵竹市棚花村、安县柏杨村和都江堰市高原村,启动实施了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依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恢复重建,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样板。
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前了20年
地震几乎毁了大半个茶坪村,而灾后重建却推动着这里生产方式的转变。
去年6月,灾后重建引进社会资金联建的政策发到了村上:村民将建房节约的宅基地交回集体经济组织,以使用权流转方式,解决村民建房资金问题。很快,过去放养鸡禽的村民王全,修起了全村第一幢联建新房。3个月后,一家人没出一分钱就住进了238平方米的“别墅”。截至目前,茶坪村已有65户村民开始联建,还有32户签订了协议。
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村支书王正良心中也逐渐清晰,干脆利用全村的联建房,搞一个乡村家庭连锁客栈,重拾农家旅游。
按照都江堰市整体规划,今后重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将成为构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的一个景点。展现在百姓眼前的将是一个产业联动发展、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和公共服务配套共享的城乡发展新局面。
生活水平也在重构。茶坪村重建不仅将实现管网下地,垃圾清运也更换成了垃圾桶。在整个农村重建中,都江堰市投入了几十亿元用于城乡学校、医院、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性。社区文化活动、就业服务、社区卫生事业、社会治安等工作纳入安置点统筹建设。村民们说,灾后重建使茶坪村的发展提前了20年。
农业科技园引领农民增产又增收
作为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灾后重建科技试点彭州市通济镇新黄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正在紧张建设中。投资3000万元、占地近千亩,建成后,食用菌种植、长毛兔养殖等科技项目将使每户家庭每年至少增加2万元。而园区内的农产品深加工,可提供7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村民全部就业。
这个现代农业园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种植、养殖生产技术;各级科技部门、农科院、高等院校将对园区的生产技术进行指导;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招商引资;进入园区的企业到农村租地建房、培育基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租种公司的生产基地,而企业以市场保底价回收村民的产品;村民也可以选择把产品直接推向市场。
原来的黄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震前村民多种水稻、蒜苗,收成好时每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只有1500元。村民郭陆芬算了一笔账:家里3亩多耕地,一年纯收入不超过5000元。如果种食用菌,全家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而且过去两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做,另一个劳动力打工一年还可以挣1万元。明年园区将基本完工,2010年前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
“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灾民住宅建设,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
365里路。四川灾区人民夜以继日,在垮塌的瓦砾废墟上,重建自己的美好未来。目前,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完工100.8万户,在建24.1万户,预计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城镇住房已维修加固71.9万套,开工新建13.8万套,其中已建成近3.3万套,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全省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截至5月4日,乡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工46.1%%,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将确保两年内完成99%%;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的学校已开工73.3%%,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将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将全部告别板房校舍。
灾难考验着人们的勇气和爱心,重建考验着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四川人民坚持走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正在进行一次创造性的伟大实践。一个生机盎然、和谐发展的新家园,在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的共同奋斗中,很快又将重现于巴山蜀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及时启动“侨爱工程—侨爱家园”项目,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灾区群众建设永久性住房。左图为5月11日,全国第一家落成的“侨爱家园”在青川县落成,这个“侨爱家园”分布在关庄、竹园两个点,共160户,每户由“侨爱工程—侨爱家园”项目补助建房资金1万元。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野外调查显示:汶川大地震可能有多个断裂带同时活动 防范余震,我们能做什么 灾难,让我们更爱国 粤浙鄂苏鲁豫六省对口支援重灾区 光明日报:以人为本 同舟共济 中国环境生态网全体网友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致哀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