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倍加呵护
保护与开发并重需要积极探索
记者采访发现,“中国丹霞”六大景区,在此次申报前均已有不低的“知名度”。如贵州赤水景区,已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泰宁已拥有“世界地质公园”这一世界级品牌。
除丹霞地貌外,这些景区还都有各自的特色,如贵州赤水,不仅地层中含有较为丰富的介形虫、瓣鳃、鳖等古生物化石,提名地金沙沟保护区内罕见的、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桫椤,其分布面积之大、原生性之强、保护之好,在世界范围内也都罕见。
龙虎山则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文化、碧水丹山和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景区的“三绝”。丹霞山也同时是一座文化名山,散布全山形态各异的古山寨,屡毁屡建的80多处石窟寺遗址等文化遗存,令人叹为观止。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景区,在申遗前,每到旅游旺季,不少也都是热门景区,但申遗成功后,“世界自然遗产”这一世界级品牌,往往使得当地旅游业更加“红火”。如贵州荔波2007年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次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就超过4亿元,比“申遗”前增长了4倍多。
而在保护与开发并重方面,各地则都在积极探索。如重庆武隆2007年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之名共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现已通过立法的办法对遗产地进行保护。江西三清山“申遗”成功后,在投资1.4亿元修建总长10公里的高空栈道时,不仅采用先进技术,还注重结合生态景观,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为树木留出生长空间,使得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受到外国友人好评。
崀山所在地的湖南新宁县县长李小坚说,保护与开发实际上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尊重科学,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倡议,大力普及遗产知识,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大自然和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能完整地传承给后人。
提高认识是遗产保护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后,遗产地政府的主要领导几乎一致表示,对于“中国丹霞”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当地政府都将按照国际惯例等,更加严格地对遗产地加以保护。
但也有专家担心,面对申遗成功后汹涌而来的游客,当地政府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能否信守承诺,真正严格按照规划中的游客容量经营,完善基础设施,仍然需要“观其行”。
据了解,由于国家投入相对有限,在“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之前,个别地方政府在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就曾出现过把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超容开发”造成景区被破坏,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亮“黄牌”警告的例子。
如南方某省一著名景区,上世纪末申遗成功后,受利益驱使,多个景区冒出宾馆、饭店和棚点等,被“黄牌”警告后,这一景区为“摘牌”将这些建筑物全部拆除,花费高达10亿元人民币。
尤其让人担心的是,世界遗产不同于普通的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挽回。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后,由于游人数量增多,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在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间,莫高窟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几百年来的自然侵蚀。
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一旦“失之毫厘”,很可能就会“谬以千里”,因此“凡事预则立”,在此就显得更为重要。
李小坚说,世界自然遗产是国际组织对优秀自然资源价值的认定,是对一个地区人文精神的认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获得这一殊荣后,充分利用这一国际品牌,积极作为,乘势而上,使世界自然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同时,迅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确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