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灰场变绿洲
夏末,从位于唐山开平区的陡河发电厂沿陡河水库东行,穿过几个小村庄,便来到了群山环抱的李家峪灰场。
站在100多米高的大坝上放眼望去,坝下郁郁葱葱的浓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边,不时有鸟儿从丛林间飞起。看到眼前自然和谐的美景,谁也不会想到,满目绿色覆盖下的竟是大唐国际陡河发电厂的储灰场,这片占地4200多亩、厚度达到五六十米的灰场,3年前还是一片白茫茫的不毛之地。
三大工程 终结灰水外排历史
始建于1973年的陡河发电厂,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采取了水力除灰的方式,将灰水引入了距电厂10公里外的李家峪灰场。这里山峦环绕,沟壑纵横,地形低洼。灰场于1984年8月建成投入运行,面积为2.82平方公里,容积6800万立方米,至今已储灰3247万立方米,灰面面积达250万平方米。
李家峪灰场周边涉及两区一县14个自然村。多年来,陡河电厂不间断地对灰场进行综合治理,先后采取了降低灰水比例、实现灰水回收、安装喷淋装置等措施,并在局部地区植树绿化,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对于250万平方米的硕大灰场来说,治理范围仍然有限,扬尘、渗水等问题时常发生,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也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为了还周边百姓一个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陡河发电厂从2007年开始,拉开了彻底根治李家峪灰场的大幕。当年斥资4亿元,实施了干除灰除渣系统改造、脱硫改造、李家峪灰场治理等三大环保工程。随着干除灰除渣系统于2007年年底投入运行,灰水外排李家峪灰场的历史宣告终结。
与此同时,李家峪灰场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电厂专门聘请林业、水利、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专家对李家峪灰场的治理方案进行论证,确定了筑坝、植树、覆土、修路、渗水回收、清理积灰、敷设管网、修复机井、改造输灰管线等9项具体措施,投入资金1700万元。为了向奥运献礼,电厂倾全厂之力,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治理项目,将原先两年半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年半。
三年大干 让灰场变成绿洲
李家峪灰场的治理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回水泵房近500米的管道安装是施工队伍穿着连体雨裤在寒冬腊月的灰水中完成的,整整3天,他们轮流在冻成冰渣的灰水中奋战,工程结束时,所有人都病倒了。近2万米浇树管网的敷设也十分艰难,灰场内水塘遍地,一些地方达到齐腰深,管网每隔50米就要安装一个喷头,人根本进不去。大家就想方设法用钢板焊成大筐,由勾车牵动转移,终于顺利完成了350个喷头的安装。
林地负责人尹国旭听说滦河电厂在灰场覆土后成功种植沙棘,他立即赶往现场调研,并带回了10株沙棘。他从灰场捧回一兜灰,先在家中的花盆中试验,然后又通过在灰场小面积试种,终于掌握了沙棘种植的规律。2008年4月,他带领大家在灰场周边种植了60万株沙棘,成活率达到95%以上。施工过程中,他还多次优化设计方案,对灰场最南端的10万平方米的空地,以覆土后种植沙棘替代了原设计方案中的植树治理,既抑制了扬尘,又解决了浇树管道过长、水压不足致使树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
历经全厂上下11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李家峪灰场治理工程于2008年6月27日全部完工,共完成灰面覆土35万平方米,敷设浇树管网2万多米,种植沙棘近60万株,植树47万余棵,形成了2200多亩的防护林带,完成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灰场初步形成一片天然林场。2009年,电厂又先后投资370多万元,沿灰场周边栽种沙棘50万株,种植柳树20万株,为绿化环境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随着绿化面积的全覆盖,灰场扬尘和渗水现象几近消失。更令人欣喜的是,灰场自身修复功能日益显现,在沙棘丛中,一片片野草填充了空白。绿柳成行的树林间还常有野兔、野鸡悠闲觅食,喜鹊、斑鸠也在此安家落户。灰场变绿洲的巨大变迁,标志着昔日的李家峪灰场已成为过去的一个传说,而一片新绿洲的出现,将永远记载着陡电人对生态建设的贡献。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水资源存储能力制约非洲农业发展 非洲干旱导致珍稀候鸟减少 水问题能否列入国际气候谈判大会议程 七种野生生物正在非洲消失 领先专家齐聚世界水周,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 耐旱作物推广面临农民认知挑战 马达加斯加发现变色龙新物种 非洲国家期盼参与环保能源技术国际合作 非洲坦桑尼亚的真实版狮子王 高温来袭,北半球经济“战”“蓝金” 农业循环重绿色 农业专家呼吁建立全球网络监测农业对环境之影响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