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进入“生态循环” 厨余垃圾变身肥料


第四步:筛分
工人正在对腐熟的垃圾进行筛分
餐厨垃圾运生态循环园其它垃圾压缩送填埋场
记者进入五羊南社区时,正是清洁工们收集垃圾的时候,记者跟随清洁工上楼收垃圾。清洁工背着一个白色塑料大桶,提着一个红色小塑料桶上楼。清洁工说,白色大桶用于装其它垃圾,红色小桶用于装厨余垃圾。收集完一栋楼后,清洁工将白色桶中的其它垃圾倒入垃圾推车,从中淘出可以回收的金属、木板、硬纸皮等,而将红色桶中的厨余垃圾倒入一个绿色垃圾桶。
随后这些垃圾将被运送到明月垃圾压缩站,在这里,小推车中的其它垃圾将被倒入垃圾压缩车,压缩后运送至兴丰填埋场填埋处理。而装满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将被送上专门的餐厨垃圾运输车,运往大田山生态循环园。
黄亦清说,五羊南社区的清洁工属东华物业,目前薪水是1000元左右,由于劳动量增加,4月份将提高到1300元。
在东山街垃圾压缩站附近,有一个零星建筑余泥收集点,负责人李应龙介绍,他收集家庭装修的零星余泥,办砖厂,生产透水砖,每120公斤余泥可以生产1平方米透水砖。他在白云区的工厂生产的透水砖已用于中山大道、广园路等路段的人行道,东山街项目目前正在立项。
发酵后变成沼气和沼液堆肥后种植花卉和蔬菜
在大田山生态循环园,该基地负责人杨章印介绍,大田山生态循环园建在原来的大田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原址,该填埋场2002年封场,面积200亩。该基地有50亩,分垃圾破碎区、厌氧发酵制气区、有机蔬菜区,好氧制肥区、花卉区等区域。
基地设施对运进来的厨余垃圾纯度要求很高。“绝对不得有玻璃、金属等。”杨章印说,运来的厨余垃圾首先要检查,筛选,挑出玻璃瓶、金属等。
厌氧发酵制气区主要设备是一个绿色厌氧发酵罐和几个白色塑料罐。厌氧发酵制气区目前只是试验阶段,不过技术已成熟,现有设备每天能消耗100公斤厨余垃圾,经过20天发酵,每天能产生两三立方米甲烷浓度为70%的沼气。在现场,这位负责人还摆出炉具,点燃沼气烧开水。产生的28公斤沼液还可做肥料。目前在考虑扩大规模,每天处理100吨厨余垃圾,产生200立方米的沼气。
好氧制肥区目前有两条静态制肥生产线,投入300多万元,每天处理50吨厨余垃圾,堆肥后只有原来重量的20%。除种植少量蔬菜,目前肥料主要用于种植50亩花卉,包括红千层、夜牡丹等。
距厌氧发酵罐不远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工作人员现场采摘有机蔬菜赠与居民,“这些有机蔬菜就是用垃圾种出来的”。家住五羊小东园社区的邹伯看到这一神奇的变化后十分“惊喜”:“走这一趟很有意义,我们知道了分类垃圾的意义。”邹伯坦言,五羊南不少小区都非电梯楼,垃圾分类回收导致环卫工工作量大增,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分类垃圾难有实质性进展。达道南小区的周阿姨笑着说:“我今晚就回去尝尝有机蔬菜,相信味道一定不错,希望这种处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要是这些有机蔬菜能直接进超市就更好了。”
杨章印说,目前肥料和花卉用于一些农业部门和园林部门,供不应求,将考虑扩建花卉种植区,6月份在现有50亩基础上增加30亩。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