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进入“生态循环” 厨余垃圾变身肥料
黄埔文冲街黄埔街:
保洁人员工作量加大
黄埔区的黄埔街和文冲街也是垃圾分类试点街,试点社区基本安装完分类垃圾桶,居民也已免费领取到分颜色的垃圾袋。有居委会主任说,在试推行的这几天,居民普遍比较配合,基本按规定倒放垃圾。但保洁人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原本一天两次上楼层清理垃圾,而今增加到三至四次”。
黄埔街城管科科长周斌说,3月30日上午黄埔街已举行垃圾分类培训课程,居委会干部、物管公司、保洁队工作人员等100多人参加。
对是否要增加保洁人力,周斌表示,没有硬性要求,各物管公司视运营成本而定。但社区居民缴纳的垃圾费不会变相提高。
以后专用垃圾袋是否继续免费派发?有关部门表示:区里暂时还没有定论。
越秀区广卫街:居民熟悉分类称没压力
试点社区越秀区广卫街都府社区居民表示对垃圾分类“毫无压力”。都府社区自2010年6月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效果良好,目前已在全社区1353户家庭推广实行。
老街坊陈姨说,社区对垃圾分类做了很多宣传,居民了解得比较多,并不担心会被罚款。在陈姨家里,记者看到摆放整齐的两个垃圾桶———蓝色垃圾桶摆放在厨房,装厨余垃圾;白色垃圾桶摆放在客厅角落,盛放干垃圾。
广卫街道城管科刘苏华说,设置指导员、建立志愿者队伍等,都府社区早在去年底就已计划实施。垃圾分类要进一步推广,重点还是要继续加强宣传。
天河区猎德街:
环卫工不知垃圾分类
记者在天河区猎德村随机采访了3位环卫工人,他们对今天开始实施的垃圾分类浑然不知,且认为居民将垃圾自行分类会影响自己卖垃圾“创收”。
作为垃圾分类试点街道,猎德街的垃圾桶仍是简单地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而在一年前即进行垃圾分类先行试验的珠江新城海滨花园,虽在住宅楼配置了专门的厨余垃圾桶,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概念仍然不是很明晰。记者在现场蹲点发现,仍有部分居民将生活垃圾“一袋扔”。
据了解,猎德街3月26日开展过一次大型的“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活动,各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的指引培训工作也已铺开,但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时日检验。
天河区林和街:试点小区垃圾桶配送到位
记者走访天河区垃圾分类先行试点林和街紫荆小区发现,数百个分类垃圾桶已配送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垃圾桶4月1日会安放到位。
记者到达紫荆小区时,正逢林和街城管科负责人同居委会商谈相关工作事宜,他说,林和街选取紫荆小区和中怡城市花园两个小区试点,分类垃圾桶由区城管局和小区物业公司共同出钱购置,目前已悉数配送到位。“紫荆小区是楼梯楼,由环卫站负责清运垃圾,而中怡城市花园是电梯楼,由自请的公司清运,两个小区人员素质结构也不一样,正好代表两种模式,具有示范作用。”
据了解,林和街拟4月1日起在各小区设点开展宣传活动,环卫部门将每日派出专车清运厨余垃圾,社区居委会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培训工作也将逐步铺开。
白云区黄石街景泰街:每小时5吨垃圾等待分类
白云区黄石街、景泰街是分类先行试点地区,目前硬件准备已差不多了,但居民分类习惯还需慢慢培养。
白云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负责人陈孔炜表示,按照前期摸查的情况,黄石街和景泰街分别有近2000户居民,预计每小时产生的垃圾量约有5吨,虽然通过大力宣传,但居民们长期以来养成的垃圾投放习惯仍需漫长时间调整和改变,尤其白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大,全面推广有效的垃圾分类机制,还是有很大难度。
陈孔炜说,黄石街每个社区的每一个楼层都已配备了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一个楼梯口还专门设置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收集点,两个街道还配置了10辆垃圾分类回收运输车,具体运输路线正在商讨。除了两个试行分类街道外,白云区还计划近期将有害垃圾的分类在整个区铺开。
海珠区沙园街:仍见垃圾随手丢进分类桶
记者在海珠区沙园街西基东小区看到,城管保洁人员正在把一个个新分类垃圾桶运送到各放置点,替换掉旧垃圾桶。小区道路隔100米左右就有一处放置点。一些刚摆好的垃圾桶里已经有了垃圾,但垃圾未分类,街坊随手把所有垃圾都扔到厨余垃圾桶里。
一位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家长说,自己知道垃圾分类,但不知道是从4月1日开始实施,也不知道具体分为哪几类。但这位家长表示支持垃圾分类,“就怕大家嫌麻烦,不自觉,那可能给环卫工带来工作负担”。一家店铺的老板表示,知道垃圾分四类,但不知道具体分法。
沙园街道环卫所所长梁先生说,沙园街已将全部860多个垃圾桶分发到9个社区,宣传指引手册也已派发到家庭。
荔湾区沙面街:环卫工人准备就绪
记者在荔湾区沙面街,发现很多四色垃圾分类桶已“端坐”在店铺门前和住宅楼下。环卫工人方姐说,4月1日开始施行垃圾分类,“工作量肯定增大了,感到很紧张,但这是对整个城市都有好处的事”。方姐称,街道对环卫工人早已进行多次宣教,他们已准备就绪。
3月31日前,沙面街已在114个居民大院配置45升四色垃圾桶,设立有害垃圾集中收集点2个。
沙面街道办事处负责人马先生表示,到沙面街“蹲点”的市城管委环卫处李处长已上岗数天,每天都在沙面的几条街道巡查。“3月30日晚,街道已把可降解垃圾袋和1400多个垃圾桶分别派送到居民家中”。
街坊黄小姐说,“30日晚,我就收到街道派来的小型垃圾桶、垃圾袋和宣传手册了,会好好看看,重新学习如何丢垃圾”。多个商铺老板也表示,已拿到街道派发的宣传手册。
花都新华街:保洁车配桶沿街收垃圾
在花都区新华街万科小区,记者看到,小区住宅楼下等地方已放有分成三类的垃圾转运桶。环卫工人说,除回收居民自己分出的厨余垃圾之外,保洁车上配置一个厨余垃圾桶,在道路保洁过程中,收集沿街商铺剩饭剩菜、瓜果皮核等餐厨垃圾。
业主陈小姐说,之前社区里已举办过垃圾分类咨询活动,还进行过垃圾分类尝试。每个家庭都分发了一个分类垃圾桶。公务员王先生说,花都区委区政府现在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两色的垃圾桶。
花都城管局环卫所介绍,花都第一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有4个小区(骏威、万科、金菊花、市政),4个小区有人口9450人。(□羊城晚报记者田恩祥 摄影:羊城晚报记者陈文笔 )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