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渤海湾:重工业扎堆布局超过环境承载力
借机推动环境立法
对于公益诉讼,能源经济学者、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本报记者:“政府应该允许这样的诉讼,但可能不会很有效。因为海洋污染法律法规不健全,诉讼会很困难。”
刘培灼认为,一个城市的生态建设离不开这个城市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或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的监管、行业的自律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更离不开立法上的支持,这既包括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包括本地行政法规及政策的配套。环境事故的增多,其原因包括相关责任单位的过失,也包括相关立法的缺失。
因此,他建议说:“第一,完善立法,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第二,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惩相关责任人;第三,可考虑在部分地区的人民法院内部建立环境审判庭,专门处理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案件,以此培养专业领域的人才,同时促进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刘培灼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在相关立法上的滞后,此次漏油事件可以看成是推动相关立法变革的力量。所以,应在立法上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处罚上限,或按其收益的一定比例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以罚促改的作用,否则,将无法遏制类似事件的重演。山东省去年出台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林伯强也直言,环保法规应有的东西都应该有,没有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而在法制已经健全后,则重点在于执法,尤其是“对于海洋污染的监管和处罚,需要更新,和更加严格”。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重化工热度不减 环渤海地区减排压力加大 能源生产与减排两不误 欧委会采取新措施调动汽车工业减排的积极性 黑龙江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十二五减排落实 如何有效减排氨氮? 石家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减排力度 推进综合整 “十二五”减排从何处入手? 如何挖掘化学需氧量减排潜力? 英国宣布温室气体减排远期目标 “十二五”农业源减排对策与措施 减排能为转方式使多大劲? 减排三足鼎立如何立?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