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干旱背后的生态之殇
马上就评
生态安则旱灾远
原二军
对于长时间的旱灾,人们常用“旱魃为虐”来形容。所谓旱魃,就是传说中一种可以引起干旱的怪物,过去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是这种怪物引起干旱、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随着气象科学的发达,人们知道了旱灾的发生不是什么“旱魃”引起的,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大气运动引起的旱灾,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天气;一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局部区域内的干旱,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等行为引起区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导致干旱发生。
说起旱灾,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也并非今日更甚。史书上记载的“伊洛竭而夏亡”,说的就是距今3800多年前位于中原地区伊洛河流域的大旱,由此而导致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灭亡。而纵览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和地震、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改变历史进程的节点上,旱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旱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往往会造成重大影响,易导致人们失去生产要素甚至生活条件,对社会稳定有时会造成不良影响。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不再像过去那么强烈,但旱灾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持续的旱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今年席卷南方的旱灾虽然因后来的“旱涝急转”而得到缓解,但局部地区的干旱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在进入8月后更甚。比如云南省昭通市,在2月以来到目前为止,干旱持续时间长达近7个月,致使全市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春夏秋连旱灾害,突破历史同期气象纪录;而贵州省干旱继续发展,导致全省342座小型水库已经干涸,530万余人及278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绝收34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5亿多元。
旱灾带来的影响包括两类,一种是人们能感受得到、容易看得见的直接影响,比如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如人们的饮水发生困难、农田减产或绝收等,但只要降雨发生、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这些问题就能较快得到解决,影响也容易消除;另一种则是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一定在短时间内全部表现出来,但影响往往深久长远。要消除干旱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干旱带来的危害降至最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比如生态链被破坏后,如果关键的物种灭绝,要想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生态环境因极端干旱而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负面影响有可能延续很长时间。
这次西南地区的极端干旱天气,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我们只能去面对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干旱对民生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而对于因为干旱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则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中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了解旱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并制定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修复脆弱的生态。生态良好则能让旱灾离我们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