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十二五”国家将大力推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5
  节能减排艰难推进,效果并不理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1月22日透露,今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0.8%,前三季度为1.6%,距离今年要完成3%--3.5%的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国务院最近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周大地此前曾对记者表示,鉴于能源形势紧张,“国家将会适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一位能源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主要是工业用电增长快,拉动能源消费迅速增长,也说明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有限。”针对“十二五”的节能目标,有专家坦言:“五年规划的节能实施通常都是前松后紧。”
  工业拉动能源消耗
  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2.1%。前10个月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2.16%,增速坚挺。
  能源专家根据电力增长情况测算,前三季度工业用电增长拉动能源消费增长5.2%;占工业产值70%的高耗能工业在前三季度拉动能源消费增长12.7%。
  此前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低碳报告》中提到,地区间的产业转移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转移。内陆地区发展经济的冲动,往往抵消了节能减排的努力。GDP增长快的地区面临的减排压力也大。
  一位电力统计专家对本报记者称,从数据看高耗能行业依然增长过快,而重工业、高耗能企业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说明这些大企业生产平稳,发展态势较好,受信贷紧缩的影响较小。
  “工业节能的水平对节能任务的完成非常重要,在工业拉动能源消费快增长的情况下,节能指标或难以完成,”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今年的节能目标看来难完成,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再怎么也难以扭转形势。”
  国家于去年9月21日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下称《节能评估办法》),对工程项目加强节能评估。
  根据该办法,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其中年耗能1000~3000吨标准煤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其他低能耗项目填报节能登记表。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地方对能源评估制度的执行不大一样,但总体来看,因为能评不过关,而否决项目的情况比较少。
  拉闸时不得影响居民用电
  虽然学者还有争议,但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将各地节能完成的状况与各地区年度及“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各地预警等级,制作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在节能预警等级中,一级预警表示节能形势非常严峻,二级预警为节能形势比较严峻,三级预警为节能形势基本顺利。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海南、青海、宁夏、新疆5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其中的内蒙古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5%。各省都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
  多位专家担心地方政府受到全国节能目标的压力,会冲刺节能目标,甚至重现拉闸限电。本报记者联系到的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表示:“会对高耗能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调控,降低能耗增速,但不得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用电。”
  此前曾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国家应该尽快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地,强化对地方能源消费的约束,同时还应建立考核体系,加强约束力。
  据记者统计,17个省市因为电力供应紧张出现面临拉闸限电的情况,如果叠加完成节能指标的压力,情况或许会更加严重。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