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32年间 长江源冰川消失逾一成

Eedu.org.cn 作者:陈永权 陈立立 …    资讯来源:武汉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3
长江源头的冰川。
长江源头的冰川。
本版图片由长江委江源科考队提供

科考队员在采集水样。
科考队员在采集水样。

  32年间 长江源冰川消失逾一成

  长江委举行新闻发布会,称长江源面临四大生态挑战

  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陈立立 刘春华

  冰川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素有“长江水塔”之称的长江源地区,正面临四大生态环境挑战。其中,长江源头冰川在过去32年缩减126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东湖的面积。

  长江委曾于1976年和1978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并确定了长江的发源地和长江干流长度。去年10月,长江委组织90余人开展了第三次长江源综合考察,考察了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等处,经过一年分析研究,长江委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10年长江源考察最新成果。

  科考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长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缓慢上升,近10年(2000~2009年)平均气温比上世纪60年代高出1.42℃。冰川面积处于萎缩状态,2009年冰川总面积在1977年基础上缩减了126.33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11.8%,相当于减少“4个东湖”。

  水文资料分析,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导致源头区水文站点水资源量大幅增加,如沱沱河水文站近10年来水量较历史常年偏大47.6%。与此同时,长江源区水生生物种类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抗干扰能力变弱,特别是区域气候、冻土环境变化导致草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增趋势。

  长江委新闻发言人、长江委办公室主任徐德毅说,长江源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冰川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四个方面。根据长江源区气候冷暖周期变化情况初步分析,目前全球气候处于末次冰期后的暖期,高原隆起的构造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是造成长江源区环境变化主要原因。

  治理对策 长江源禁止开发 控制旅游探险

  昨天,长江委副主任、总工程师马建华在接受采访时,给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开了三服“药方”。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长江源地区应以水资源保护为主,兼顾防洪、灌溉、供水等。按照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将长江源区划分为水能资源禁止开发区、规划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等三类,源头区设为禁止开发区。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建议立即对长江源区面源污染、城市重点江段污染源等展开调查,研究评价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水环境健康发展。

  在水生态方面:首先要加强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严格控制和规范长江源区的工程建设、采矿等行为,控制长江源区各种旅游、探险活动。其次,要探索完善适合长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加强监管,防治外来生物的入侵,并建立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决策技术支持系统。

  去年,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达到339亿吨。不过,长江委专家说,长江有一定自净和稀释能力,目前长江干流总体水质良好,86%的江段达到饮用水标准,公众不必担忧。

  昨天,长江委举行2011年新闻发布会。根据2010年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5.3万公里河段水质监测表明,其中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3.6万公里,占总河长的67.1%;其余1.7万公里的河长水体还没有达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等。与2009年同河长相比,长江流域水质总体变化不大。

  据长江委统计,长江2010年全流域“喝掉”的污水达339亿吨,比上年增加5.9亿吨;其中生活污水112亿吨(含第三产业和建筑业34.7亿吨),占33%;工业废水227.05亿吨,占67%。

  长江委主任蔡其华说,从废污水量变化趋势看,长江近3年来接纳污水增幅有所趋缓,长江干流水质有所改善,99个断面中有69个断面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比2009年增加2个,但长江支流局部河湖水库水质依然严峻。

  目前,长江委已制定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并上报国务院有关部委,等待批准实施。规划中,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控制红线、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江排污口审批,对污染排放总量和浓度提出更高要求,从根本上治理长江污染,维护“母亲河”生态平衡。

  长江干流70个点

  同时测水质

  “本次考察最大的看点就是在同一时间在长江沿线测水质。”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王俊称,去年10月27日下午2点,科考队员在长江发源地位于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取得长江“第一滴水”的同时,按照既定计划,在长江干流沿线沱沱河、直门达、攀枝花、宜宾、宜昌、沙市、监利、汉口、九江、南京等近70个主要水文站和水位站开展水质取样作业,全部样本都在冷藏箱里按14℃温度保存。

  数据分析表明,长江源区河流基本维持“天然状态”,干流水质总体尚好,水质达三类以上水质标准占总站点数95.2%。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干流水质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差,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

  武汉水质优于中下游其他站点

  记者从报告水质统计图上看到,长江干流宜昌到湖口(包括武汉站)水质为三类,而宜昌以上大部分为一类到二类水体,湖口以下江段逐渐过渡到四类、五类水体了。据介绍,影响长江干流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营养盐、重金属及石油类。

  研究还发现,与1978年的长江科考对比分析,长江干流沿线pH值、高锰酸盐浓度增加明显,但汉口站pH值浓度为7.94,比32年前略有下降,高锰酸盐浓度也增加不明显。

  长江委副主任、总工程师马建华说,武汉水质优于其他站点,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离洞庭湖不到300公里,这两大水系对武汉江段水质本身有一定的冲刷、稀释作用;另一方面是武汉近些年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高了,入江排污口有所减少。

  他说,和其他城市相比,武汉江段总氮浓度仍然偏高,这主要受到农药化肥等方面污染。不过长江本身自净能力非常强大,目前长江“喝”下的污水仍在其纳污范围内,同时治污力度不断加大,市民不必担心其造成饮水安全问题。

  今年长江洪涝“卷走”600多亿元

  记者昨从发布会上获悉,尽管今年长江流域降水偏少,总体上属于“枯水年”,但汛期局地出现的“旱涝急转”引发的灾害,导致流域内27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00多亿元。

  据长江委介绍,今年1~5月,长江流域降雨量为1951年有雨量记录以来同期最小,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70年一遇大旱。但6月份后旱涝急转,局部极端天气频发,特别是9月出现的秋季大洪水,造成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等省市40余条河流超警戒水位,汉江洪水达20年一遇,灾害惨重。

  长江委防汛办统计,长江流域今年洪涝灾害涉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10省市、634个县(市、区),受灾人口近5600万人;因灾死亡271人,失踪102人;倒塌房屋26.59万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

  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王俊说,从目前的资料分析,明年降水总体正常,汛期会不会出现罕见大洪水,要到明年3月综合气象、水文等多项因素,才能得出精准的预报。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