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共处?

Eedu.org.cn 作者:王云峰    资讯来源:辽宁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3


  据我省有关部门对桓仁县和宽甸县野猪危害情况的调查,野猪对两地危害的程度和造成的损失呈逐年加重趋势。野猪危害的农作物种类主要是玉米,另有花生、红薯等,其他还危害到梨、桃、林下参等种植业和林蛙养殖业。调查还发现,野猪危害程度与农作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野猪破坏农田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至少有一面靠山的林缘地,而且农作物越靠近林边,遭受的破坏会越严重越频繁,而远离野猪栖息的平原地区一般则没有或很少出现野猪危害,另外偶尔在山林边的公路和居民区附近的农作物也会遭到野猪的祸害。

  “野猪比以前多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丹东市野保站站长李景梅说,“表面上看,野猪多了是由于生态好了,但实际上暴露了生态恢复的不平衡性。近年来,野猪的天敌减少甚至灭绝了,加上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约束及野猪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繁殖速度非常快,造成"山上无老虎,野猪称霸王"的局面。 ”

  除了失去天敌之外,野猪频频下山与其栖息地环境的改变也有关。野猪以各种植物的根茎、枝叶、野果等为食,原来山上原始森林资源给食草动物野猪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但现在山上有许多人工林,食物的匮乏让繁殖迅猛的野猪在山上有点“揭不开锅”,于是做起了“山贼”。

  野猪成群结队下山,毁坏庄稼乃至断了农民一年的收成。但因它们是受法律保护的动物,农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胡作非为”。

  亟待完善补偿机制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禁猎令的颁布,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恢复,种群数量扩大较快。但由于原有的栖息地容量饱和,缺乏足够的食物,许多野生动物开始袭击周边农村的家畜和毁坏庄稼。

  另一方面,天然林禁伐以来,林下经济活动成为林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民增加了与野生动物相遇并发生冲突的几率。

  专家告诉记者,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其实是发展经济和保护大自然之间的冲突。农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野生动物却反过来侵犯人的领地。你打它是犯法的,它来吃你的庄稼和牲畜,你却奈何不得。有人担心,“长此以往,农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可能会越来越消极”。

  面对此类问题,各相关部门也想过办法。例如,针对野猪泛滥成灾情况,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也曾联合捕杀过野猪。但捕杀野猪操作起来很难,效果也不理想。

  许多环保人士早就指出,野生动物保护与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但真正作出牺牲的,却往往是与野生动物比邻而居的当地农民。虽然野生动物伤人、袭击家畜、损毁农作物的事件频繁发生,但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的滞后,受害者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增告诉记者,野生保护动物致害的补偿问题,在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有原则性规定,同时该法还授权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的补偿办法。但针对野生保护动物致害补偿问题的立法还停留在原则或抽象的规定上,实践中难以具体实施。

  例如,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保护动物致害的补偿主体是当地政府。而当地政府这一提法是一个模糊概念,人们很难分清哪一个部门代表当地政府。而且,造成致害的野生保护动物可能与当地政府没有任何关系,一概都由当地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并不妥当。

  田增认为,国家应该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应设专章统一规定补偿的对象、补偿的主体、补偿的范围、补偿资金的来源,以及补偿的救济渠道等。

  田增建议,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当野生保护动物致害时,应由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负责补偿。没有设立保护区的地方,应由致害事件发生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或管理机构承担补偿责任。如果致害事件涉及跨行政区域,没有明确机构承担补偿责任的,可以由两个或多个行政区域的共同上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补偿。地方政府不直接作为补偿的主体,应主要负责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处理因补偿产生的纠纷。

  总之,法律需要在保护野生动物和避免它们伤害人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对因野生动物的侵袭而遭受损害者给予必要的补偿。

  寻找更主动的解决办法

  尽管大家都认为完善动物肇事伤害的补偿机制,是一条缓解人与野生动物矛盾的有效途径,但许多环保人士认为还有更为主动的解决办法。

  有专家认为, 90%以上的熊袭击人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宽甸县野保站办公室主任刘明合说,黑熊怕人,一般都会远离人类。通常只有感觉受到威胁或保护幼崽时才会袭击人类。老一辈猎人与熊打交道的经验非常丰富,而禁猎后这些经验在年轻人中间已经失传。

  目前,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已立起界碑、界桩和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只是一些人并不在意或没注意。

  有专家提出,应该采取措施控制已经趋于饱和的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将老弱病残或经常肇事的野生动物猎捕回来,送进动物园或者科研单位进行驯养繁殖。针对缺乏天敌而繁殖过快的动物,可以适当引入天敌,平衡生态。

  政府可以支持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替代种植,避开一些野生动物喜爱的植物。必要时,农民可以适当迁移,为野生动物腾地方,当然前提是这些人必须得到妥善安置。

  为了减少与野生动物的冲突,还可设立围栏、挖防沟、建防壁等。

  既要保护野生动物,又要顾及广大农民的利益。面对野生动物频繁肇事,不能只有无奈,而应积极寻找有效途径,缓解双方的矛盾,以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本报记者/王云峰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