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候鸟迁徙:一场生命搏斗

Eedu.org.cn 作者:张强    资讯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8

云雀,迁徙时雄鸟比雌鸟要早一个月到达目的地

迁徙途中的雨燕

  2、全球八大鸟道有三条经过我国

  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往往使用一条宽大的、固定的通道。不同鸟类的迁徙路线复杂多样,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已基本查明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主要有八条——

  八条线路中,6、7、8三条从我国经过。据调查,每年从我国过境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迁徙候鸟的20%-25%。下面介绍一下这三条途经我国的候鸟迁徙线路——

  东非—西亚迁徙线

  在这条线路上迁徙的候鸟,分两条支线,一条是:鸟类夏天在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草原地带繁殖,到了秋天则跨越青藏高原的阿尼玛卿、巴颜喀喇、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迁飞至四川盆地西部及云贵高原进入印度半岛,并横越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

  另一条是:鸟类夏天在西藏地区繁殖,到了秋天,体形小的种类沿东部的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大中体形的种类则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并飞越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飞翔在这条迁徙路途的有斑头雁、鱼鸥、黑颈鹤、红嘴鸥等。

  中亚—印度迁徙线

  在这条线路迁徙的候鸟,从西伯利亚起飞,到达贝加尔湖,经过蒙古进入内蒙古的大草原和戈壁滩,休整之后飞往甘肃、青海及四川盆地,接着再飞云南、西藏,最后抵达孟加拉湾、印度洋沿岸越冬。飞翔在这条迁徙路途的有赤麻鸭、普通鸬鹚、棕头鸥、大苇莺等。

  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

  在这条线路迁徙的候鸟,从美国阿拉斯加起飞,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

  三条经过我国的候鸟迁徙线路中,这条候鸟数量最多,飞翔在这条线路上有白鹳(湿地环境的指示性物种)、天鹅、黑鹳,猛禽有老鹰、猫头鹰,雀科类有相思、画眉(地球上种类数量最多的候鸟)等。黑龙江的伊春,河北秦皇岛,山东长岛,上海崇明岛,广东南岭、鼎湖山等地是这条线路候鸟的重要停歇地。

  通过这条迁徙线路的候鸟珍品不少,有白腰朱顶雀、雀鹰、黑嘴鸥、朱鹮等。像朱鹮,便有“东方宝石”之称,是一种稀世珍禽。朱鹮夏天在日本、俄罗斯东部、日本北方、朝鲜以及我国北方繁殖,秋季后则迁飞到日本南部和我国黄河以南地区越冬。在上世纪初,这种鸟还曾较广泛分布,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到上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日本、俄罗斯、朝鲜三国也先后宣告其灭绝。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这是世界上仅存的朱鹮种群。之后,我国对朱鹮的野外生存环境和种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特别在饲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出朱鹮。现在,我国的朱鹮数量超过1600只,其中600多只是人工饲养,另外900多只则野外保护性放养。

  1

  贯穿整个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太平洋迁徙线”

  2

  贯穿整个南、北美洲中西部的“美洲—密西西比迁徙线”

  3

  将南、北美整个东部连接在一起的“美洲—大西洋迁徙线”

  4

  跨越整个大西洋连接西欧、北美东部及西非狭长地带的“东大西洋迁徙线”

  5

  连接东和西非的“地中海—黑海迁徙线”

  6

  跨越印度洋,连接西亚和东非的“东非—西亚迁徙线”

  7

  从南到北横穿整个亚洲大陆的“中亚—印度迁徙线”

  8

  跨越北冰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东亚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

  3、候鸟迁徙线路

  是如何形成的?

  候鸟在秋季离开它们的繁殖地迁往更为适宜的越冬地,而翌年春季则由越冬地重新飞回繁殖地。人们发现,候鸟的迁徙路线,通常呈南北方向,且常年不变。大多数鸟类迁徙时往往沿着河谷、海岸线、山脊等可见的陆地的轮廓飞行。

  一般来说,候鸟迁徙所过之处大多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或森林繁茂或水草丰盈或鱼虾易觅,因为鸟类长途跋涉消耗体能巨大,中途停歇时需大量进食,我国上海崇明东滩以及江苏盐城等著名湿地,对于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飞翔的鸻鹬类、雁鸭类水鸟来说,是停歇补充食物和食水的重要落脚地。

  在某些地区,因为山峰、气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些比较便于飞行和停栖的地点和通道。例如,候鸟在遇到高山阻挡时,常由“宽面迁飞”改为“窄面迁飞”,尤其是飞行高度较低的中小型鸟类被迫沿山体一侧、在一定时间内聚集飞行,这便是我们称为的“鸟道”,如江西遂川鸟道、云南巍山鸟道、湖南隆回鸟道等。

  大多数鸟道处于高山间的峡谷或山口,如江西遂川鸟道北部为罗霄山脉(江西省最高峰,海拔2120米),南部为诸广山系齐云山,西南为八面山,连绵的山体正好形成一个东西贯通的凹形通道(其出口正好是一个10公里宽的隘口),是鸟类迁徙途中少有的“天然隘口”。在鸟类迁徙季节,常可见“百万候鸟过山坳”的奇观。

  峡谷通道与两侧山脉在秋季会因昼夜温差而导致逆温现象,从而形成一股上升气流,候鸟在“鸟道”飞行会很节省体力。

  4、气候变暖影响候鸟迁徙吗?

  候鸟年复一年在特定的路线上迁飞,每年均准确地回到各自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这表明它们具有精确的导航定位机能。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所搭的窝。唐朝诗人韦庄对此有诗句云:花间对语应相问,可是村里旧主人。据传,在美国有一小镇的燕子,总是在第二年3月 29日拂晓“正点”飞回该镇。

  广东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邹发生早几年在海南省一山头拉网,环志到一只红胁蓝尾鸲;第二年在相同时间差不多的地点,邹发生再次拉网,去年成功环志的鸟儿又扑个正着。

  鸟类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大自然的奥秘。它们靠什么决定航向?

  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不断在探索其中的秘密。

  一般认为,鸟类在飞行时,往往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在白昼迁徙的,是根据太阳来定位,它们通过身体中像钟表似的感觉器官,在天空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生物学家瓦利亚姆·基吐纳研究发现,鸽子在飞行中一小时要调整 15次与太阳的角度。在夜间迁徙的鸟类则是根据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定位。

  有的观点认为,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在开阔的环境中,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公里,而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鸟类视野为100公里,并能牢记广大地区的特征作为方向标志,为其迁徙往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地球磁波、紫外线等,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对地磁波感应能力最强的鸟有鸽子、知更鸟、海鸥等。近来,德国科学家发现鸽子的嘴本身就是活地图——许多有迁徙本领的鸣禽的嘴,均能感觉地磁波的改变,鸟类就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地磁信息来决定它们的迁徙或者栖息地点的。

  近年来,气候变暖越发成为全球问题,这会影响候鸟迁徙吗?邹发生表示,气候变暖肯定会影响候鸟的迁徙。

  随着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向更北的地方迁徙,旅途延长无疑加剧迁徙的难度。

  邹发生还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方昆虫繁殖加快,迫使候鸟更早飞往北方,否则候鸟到达北方时将缺乏食物。与20年前相比,大量候鸟北迁时间提前,南迁时间推迟。

  5、迁徙是一场生命搏斗

  鸟类的迁徙绝非轻易之举,它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飞越一个宽阔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脉后,其体重会减轻一半,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在迁徙的途中来不及觅食、骤起的风暴、浩瀚的水域等等,无时无刻都在吞噬着这些生灵。

  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路线上的补给站点,给它们的食物补充造成困难,人类对候鸟的捕捉,甚至严重影响到某些种群的生存。

  鸟类夜间迁徙的高度常低于白天,而在碰到有云雾、强逆风、小雨、弱月光等气象条件时,则降至低空,人类对鸟的杀戮往往在这时展开。

  每年秋季,在湖南、江西等“鸟道”上,对鸟类的层层截杀行为触目惊心,仅是湖南桂东的“千年鸟道”上,有时一天被打下的鸟上吨计,能飞到广东等越冬地过冬的候鸟已逐年见少。去年10月,本版就以《“千年鸟道”上的杀戮》作了报道。

  纪录片《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迁徙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需要一生的不倦经营,就算前方有喜马拉雅山上的暴雪和雪崩,有鬣狗的利齿和猎人的枪管,有工业区的机器怪物和污染后的烂泥,有抓捕者的牢笼,而飞翔不能停止。鸟儿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飞翔,即便是短暂的歇歇脚,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6、那些最有特点的候鸟

  1、迁徙距离最远的鸟——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是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之一,它在北美的北极地区营巢繁殖,冬季迁到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南部越冬,行程达22530公里。翌年春天飞回营巢区,其往返距离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一圈。

  2、迁徙速度最快的鸟——翻石鹬

  鸟类的迁徙速度并不是一般的飞行速度,而是指其在整个迁徙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翻石鹬在历时4天多的迁飞中,共计行程4644公里,其平均速度达到1045公里/天。

  3、迁徙高度最高的鸟——黑白兀鹫

  鸟类迁徙的高度一般低于1000米,小型鸣禽的迁徙高度不超过300米,大型鸟可达3000~6300米,个别种类可飞到9000米。有记载,1973年黑白兀鹫在海拔11000米的空中被吸入飞机的引擎之内。另外,大天鹅、高山兀鹫、斑头雁都能飞越近9000米的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4、雄性要早于雌性迁徙的候鸟——燕雀类

  许多候鸟种类,特别是燕雀类,雄鸟通常比雌鸟早到达繁殖地。例如在英格兰,云雀的雄鸟到达繁殖地的时间比雌鸟早一个月。铁爪鹀的雄鸟在最初的迁徙群中,占90%。雄鸟提前到达繁殖地,有利于占据繁殖领域,雌鸟到达时即可进入繁殖。

  5、迁徙中幼鸟先飞——雨燕、白鹡鸰

  大多数鸟类的幼鸟在秋季随成鸟一起迁往越冬地,但也有例外。例如雨燕、白鹡鸰等则是幼鸟先行迁徙,这和成鸟换羽的时间有关系。因为成鸟在繁殖后要更新羽毛,等新羽长出后,幼鸟已先5-10天离开繁殖地。

  7、保护候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近年来,偷猎、食用候鸟的现象加剧,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干扰,野生候鸟的生存受到严重影响,种群数量不断降低。以黄胸鹀(俗称禾花雀)为例,由于受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广东部分地区盛行食用该鸟,使得该鸟种群数量极大减少。

  其实,捕杀候鸟危害极大,不仅会破坏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引发蝗灾等灾害,而吃鸟者也冒着很大风险,因为谁也不知道候鸟携带了什么病毒。有研究表明,不少流行性传染病如禽流感与野生候鸟有直接关系,如最近我国发生的H7N9病毒基因便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长三角地区鸡群的基因重配。另外,如食用到含有毒物的鸟类,或者是被不法分子注射过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的鸟类(为减少运输途中自残),危害性就更大了。

  因此,为有效保护候鸟资源,有几点工作急需进行——

  1、在已知候鸟迁徙通道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尽量避免强光、噪音、高大建筑等人为干扰。

  2、 打击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候鸟,打击在候鸟迁徙停歇地、迁徙通道和集中活动区域张网捕鸟、投药毒鸟等不法行为。

  3、增强政府主导下候鸟保护宣传力度,使普通民众知晓保护野生候鸟的重要性及食用鸟类的危害性。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