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热点西部 >> 正文

西部开发面对怎样的生态忧虑?

Eedu.org.cn 作者:刘晓星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29


  忧虑之二: 新一轮工业化大发展是否会重复东部老路?


    西部地区各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行有差别地吸纳或承接,防止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业承接中增强各自专业化特色


  《规划》中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主要思路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未来5年乃至10年,西部的工业主体仍将是从中、东部承接过来的工业以及本土传统工业,资源能源仍是主要发展动力。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隐患问题和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地区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会恶化发展环境,延缓自身的发展。那么,西部如何规避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


  在西部地区,与如火如荼的能源投资热潮形成反差的是诸多瓶颈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等棘手问题。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如果大规模超前规划煤化工项目,一方面可能形成产能过剩局面,另一方面会打破本地区脆弱的水资源平衡,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在新疆等地由于耗水量很大,许多煤化工项目的发展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现状。


  对此,陈凯麒认为,之前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等五大区域环评。同时,在流域规划环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尊重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的成果,让研究成果落实到优化方案中。西部大开发产业承接要以规划为指导,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规避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隐患或者是负面效应。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污染物的中间和末端处理水平,加强污染控制监管力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确定行业的最大允许排放总量。同时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提高企业与大众的环境意识。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西部地区各省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实行有差别地吸纳或承接,防止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业承接中要进一步增强各自的专业化特色。


  同时,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之后,遗留的污染场地修复需尽快提上日程,提前规划,修复工作与搬迁工作同时展开。随着产业转移企业搬迁,退役污染场地若不纳入相应管理程序或经简单处置就急忙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往往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5年期间,江苏省共有400家化工企业搬出城区,城区内关停的小化工企业数量更是多达1000多家。这些土地以及东部产业转移之后新增的污染场地如何进行恰当的管理和修复?业内专家建议,鼓励东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鼓励东部与西部地方政府互动合作,在示范区联手建立工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


  忧虑之三: 环境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是否会陷入困局?


  要依据西部生态环境效应跨区域特点,在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流域水土保持、资源能源开发等方面加强分工、协作与规划,加强地区优势互补,避免生态工程建设趋同化,整体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态补偿条例》在去年底刚刚形成草案初稿,《关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尚未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但同时,《规划》鼓励的工程、项目却可以迅速立项开工,快马加鞭,这无疑为环境带来了极大风险。那么,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造成新的更大的生态破坏?


  《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类建设项目,同时,要求项目建设必须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力度大大增加。陈凯麒认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调整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协调地区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工程措施只能治表,治本的根本还在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层面扩展到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经济层面。现阶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西部各地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准确把握不同功能区域资源开发的“度”,强化对重大开发项目的科学评估和监督管理。


  对于水资源紧缺、水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来说,尤其要协调好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容量的匹配问题。在确保生态承载能力前提下促进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承接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切实解决民生改善与生态改善的矛盾问题,确保开发与保护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为实现地区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合作,国家必须从宏观上调控跨省区的横向经济调整布局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合作与规划,构筑整体开放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体系。在实际运作中,要依据西部生态环境效应跨区域特点,在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流域水土保持、资源能源开发等方面加强分工、协作与规划,加强地区优势互补,避免生态工程建设趋同化,整体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采访中,一位生态学家提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良好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为目的,逐步实施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管理,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能力建设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各类生态系统功能的尽快恢复。


  同时,依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生态建设结构,力求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生态系统特性和生态环境原貌,确保各项生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建设成效促进当地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