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带回11.2米长“气候天书”
创船舶最南纬度航行纪录
据第29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昆仑站站长孙波介绍,去年11月5日,由239人组成的科考队乘坐 “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极。在此后156天里,“雪龙”号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9000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雪龙”号首次到达南纬75°7.2",开创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的新纪录。
在长城站、中山站及附近地区,考察队顺利完成了生物、生态、地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海洋、大气和环境、冰川、冰架等现场科学考察任务。在中山站执行任务期间,克服了暴风雪带来的各种困难,卸运各种物资共2700余吨,并创造了自我国中山站建站以来输油管线最长和单次输油量最多的历史纪录。
成功获取3段深冰芯
此次带回的“气候天书”在有“不可接近之极”之称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获取的深冰芯备受关注。
“我们获取了3段总长11.2米的深冰芯,每个长度均超3米,最长的是3.83米,在世界上也最长。”孙波告诉记者,试钻深冰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深冰芯探测获得零的突破。这些“宝贝”已被带到国内,将被放在低温室内。“它们是携带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介质,我们将研究样本,希望能恢复5000年前昆仑地带的气候环境记录。”孙波说。
此次钻探深度是在原有133米深的基础上向下钻取。中国的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刚起步,旨在重构南极地区过去100万年来气候变化的记录,阐明地球气候变化机制,揭示冰盖底部性状及其底床的基本性质等。
找到冰盖底部“生长”证据
深冰探测取得重要发现。孙波透露,通过我国自助研制的超3500多米深的冰雷达技术,成功寻找到冰盖由底部快速“生长”的三维雷达图像证据,为冰盖稳定性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这个发现是颠覆性的!”孙波表示,人们常以为冰盖只是从表面迁移的,但此次获取的三维图像表明,冰盖是从底部驱动,而且是从低处向高处迁移,这直接影响着冰盖的不稳定性。
“气候变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海平面变化,而海平面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人类对冰盖认知很少。”孙波表示,接下来会进行下一步研究,希望能破解几十年来的变化规律。
冰穹A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中国已开始论证在南极冰穹A地区建立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南极天文台,将在冰穹A开展观测,研究宇宙起源、暗物质与暗能量等重大课题。
中国自主研制的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就架设在冰穹A地区,是目前在南极运行的最大口径光学巡天望远镜。去年3月15日至5月8日,科考队员首次获取约2万幅图像。“这为在超新星宇宙学、太阳系外新行星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孙波表示。
两个新科考站选址完成
本次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区域、内陆冰盖考察途中和毛德皇后地,顺利完成在南极新建考察站选址的调研任务,并初步确定新站位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表示,未来,我国将在罗斯海区域建设常年考察站,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建设夏季考察站,支持昆仑站运转。
新科考船预计明年下水
我国第一艘自建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经国际招投标,确定由芬兰阿克北极公司负责基本设计,由中国708所负责后续详细设计。新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下水。
多次征战南极科考的目前我国唯一的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将进行“心脏手术”,对动力系统、甲板机械和环保系统进行恢复性维修改造。
记者 王红梅 报道 陈程程 摄影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雪龙”号进入北极东北航道 将首次穿越北冰洋 赴北极科考“雪龙”再出发 “雪龙”号越过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雪龙"号一路北上 感受"极海融冰"的美丽与秘密 雪龙四访北极熊 "雪龙"号"单兵作战"成为我国极地考察最薄弱环节 “雪龙”号返回南极中山站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