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和平区:五年蝶变生态城区
五年来,和平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路子。这五年,是和平区生态环境建设飞跃发展的五年。和平区从老城区特有的沧桑中蜕变为辽宁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城区。这五年,是和平区和谐共生的五年。和平区在辽宁省县(市)区生活质量排行榜评
生态和平:缔造第一个省级生态城区
“十一五”以来,和平区把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生态城区的建设步伐。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数十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几倍。
绿色是生态的基本色调。为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平区挥毫泼绿。五年来,和平区累计植树40余万株,新增绿地300余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是“十五”末期的1.3倍。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是“十五”末期的1.5倍。全区水绿覆盖率达到35.79%。
描摹生态和平,生态岛城――长白岛是和平生态建设的点睛神来之笔。“十一五”以来,长白岛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民生工程、产业发展都取得实效,成为沈阳市做优发展空间的典范。建成以内河水系为核心,森林公园为重点,公园、绿地、绿带为辅的生态城区,已完成绿地面积230余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总长度35公里,总面积近94万平方米。2008年赢得第十届住交会“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岛城”大奖。如今,长白岛已成为和平区一张最靓丽的生态名片。
与长白岛一衣带水的三好桥也成为清新和平的一朵奇葩。洁白的三好桥犹如一朵清爽的百合绽放在涓涓流淌的母亲河上,聆听只争朝夕和平人奋发的和谐足音。总投资2.5亿元的三好桥建成通车,打通了长白岛与母城的连接。三好桥工程于2009年荣获国际桥梁大会颁发的全球桥梁设计建造最高奖“尤金・菲戈奖”及由国际道路联合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球道路成就奖两项国际大奖,并被辽宁省市政行业协会评选为2009年度辽宁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十一五”期间,和平区将老旧街路改造作为环境提升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这五年,和平人体会到路宽了,树荫华盖,芳草萋萋。期间完成了北二马路、中华路、和平大街等路段改造;完成街巷路及小区道路改造304条,合计350余万平方米。建设了和平大街、南京街等18条林荫路;完成了南运河沿线清淤、景观改造、情人岛生态建设以及文化路、南京街、市府大路的绿化景观提升;对青年大街、和平大街等重点街路以及广场、公园实施了高标准景观灯饰亮化。
街头绿地、街心公园、滩地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更是和平区生态蓝图织就的头彩。2006年,和平区在浑河北岸修建了20万平方米的大型健身公园――沈水湾健身公园;改造中山公园、八一公园等17块街头绿地。截至“十一五”末期,全区拥有沈水湾健身公园、砂山休闲体育广场、领事馆绿地健身广场、中山公园健身园、市体育公园五大健身广场,以及和平南大街市民休闲广场、方型广场等休闲场所。
五年来,和平人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烟囱难寻觅了,污染企业不再乱排放了。和平区强化生态建设,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从源头控污。积极推进锅炉房和重点污染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减排800余吨,二氧化硫(SO2)减排3400余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4.5%。全区居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主要街路实现机械化清扫及水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生态城区建设速度竞拔,城市建设品位迅猛提升,2009年,和平区成为辽宁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城区。
一个老城区能在生态环境上广开新篇,赢得环保专家们啧啧赞誉实属不易。见证、享受家乡变化的和平人,对这片绿色热土眷恋弥坚,投资和平的商旅们对根植和平沃土的信念笃定。
幸福和平:连续两届生活质量全省第一
城市的起点在于构造便捷,终点在于造就民生的福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追求民生之福已成为和平区科学发展的主题。“劳有其岗、住有宜居、困有多助、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所医。”“十一五”以来,和平区大力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累计投入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经费63.8亿元,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先后实施了52项民生工程,认真解决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在金融危机冲击、财政紧张之下,和平区委、区政府投入的一笔笔资金,体现出沉甸甸的“民生分量”;推出的一项项民心工程,镌刻着和平正向幸福和平转变的轨迹;打造的一个个和谐社区,承载并记录着和平人的幸福生活。
教育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五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建成了惠民幼儿园、南昌中学新世界分校、望湖路小学新世界分校、铁路五小学长白岛分校、南宁幼儿园长白岛分园,完成了中韩国际学校一期建设工程及134中学长白岛分校教学楼及综合楼的建设工作。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各项学杂费。学前教育普及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教育普及率98%,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均高位领先发展,教育综合水平居省、市领先地位,荣获全国德育科研先进试验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少年儿童“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绿化生态保护优秀会员单位等称号和荣誉。
卫生服务体系全省领先。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平区慢性病防治工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被国家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率先进入全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先进城区行列。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体动态下的应保尽保,在全国首创区、街、社区三级“扶贫超市”,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5%,城乡居民月低保标准从220元提高到340元,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6.7万平方米,提升了对困难群体根本救助水平。累计开发就业岗位91759个,实名制就业97597人。和平区荣获全国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省双拥优抚工作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便民服务平台发展迅速。成立了和平区市民服务中心,在以行政审批为主的基础上,率先将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中心进行“一站式”统一办理,将服务中心打造成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效能监察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对外的窗口形象,提高了审批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先后投入384万元完善和平区人才市场建设,并利用政府机构改革契机,将原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行重新整合,组建成和平区人力资源暨现代服务业市场。累计为驻区12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人才招聘服务,引进、交流人才近2万余人次。
和谐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强化社区环境建设,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整治住宅小区179个,整修道路22.5万平方米,粉饰楼体、楼道641万平方米,栽植树木4.2万棵。
全区60%住宅小区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30%住宅小区实现高标准物业服务。社区公共用房平均面积达到700平方米。全区有28个社区达到市和谐社区标准,12个社区被评为省和谐文明社区,太原街街道、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平区被评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社会稳定平安宜居。全区社会大局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平安城区”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健全,社会治安动态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和平协同服务”系统让居民安全感、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几年来,和平区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辽宁省县(市)区生活质量排行榜评选中连续两届获得城区第一名。
幸福之路没有止境,民生建设没有终点。和平区“十二五”誓将打造的“宜居和平”、“和谐和平”航母已鸣笛起航,和平的美好愿景将乘风破浪扑面而来……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沈阳勾画“十二五”发展蓝图 建设生态宜居之都 明年启动雨污分流 沈阳离建成“生态城”不远了 沈阳:创新城市管理生态化体制机制 2010年“环保嘉年华”沈阳站活动启动 蒲河生态廊道 沈阳生态市创建重点转向农村 沈阳全面推进城乡绿化 沈阳创建全国环境样板城规划已编制完成 我国首座资源循环科技城落户沈阳 沈阳拿出3亿元作生态市专项研究 沈阳确立低碳发展坐标 沈阳年底将有24座新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