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述
“河北省特别是塞罕坝,是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的大学校,防治经验和措施值得世界各国特别是非洲国家学习。”
2011年7月,参加中非合作论坛荒漠化防治高级研修班的非洲12个国家35名司处级官员在考察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给出高度评价。
毗邻京津,河北省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果几何,直接关系着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直接关系着工程的实施成效。因此,工程伊始,河北就成为治理的重点所在,是治理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种粮不打粮,种树干死苗,秋天收秸秆,冬天一片荒”。这是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小坝子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前的场景。这种荒凉的景象,是河北省整个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000年以前的真实写照。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状况。截至目前,小坝子乡共治理沙化面积7.3万亩,占全乡总面积36%的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植被盖度提高了28%,过去的不毛之地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已成为河北省森林面积增速最快的地区,10年间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加521.7万亩,达到42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57%。根据第四次全国沙化和荒漠化监测结果,“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417.3万亩和270.3万亩,减少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张家口、承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41731平方公里减少到30380平方公里。官厅水库年均泥沙淤积量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100多万吨,总量减少了50%。
承德、张家口、平泉……这些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在工程实施之初都面临着许多难啃的骨头。这些地方,既是风沙的源区,是治理的重点,当地经济又相对落后,种植业、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林粮、林畜矛盾突出。如今,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这些重点、难点地区的工程建设不仅成效显著,而且成为河北整个工程建设的亮点和样板。
“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是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项目。为确保建设成效,工程坚持集中连片的原则,做到“造上一片林,留下一群人,建上一个场”,实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塞北林场清水河上游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规模达10万亩,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工程受到国家“十一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组的高度评价,认为“工程规模大,内在机制活,建设标准高”。
张家口市宣化县黄羊滩沙地综合治理工程按照“谁治理、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成功引入中信集团投资绿化,治理规模达到6.5万亩,使该地区的林草植被盖度提高了45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成功的融资模式、管理经验、科技措施为河北省沙地治理提供了借鉴。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对黄羊滩治理成效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地处坝上北部冀蒙交界处的张家口市康保县自然条件恶劣,由于风沙危害,有的村子居民被迫多次搬迁。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冀蒙边界集中连片治理沙化土地70多万亩,昔日的“风起沙飞扬”变成了现在的“风吹绿浪涌”,初步形成了内蒙古风沙南侵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