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为生病土壤刮骨疗伤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就要大水大肥才长得好。”在河北省临西县农民王雨看来,增产是建立在大水大肥大投入基础上的,投入少,就没产量。王雨介绍说,他家的庄稼使用化肥的量逐年增多,10年前每亩几十斤,如今每亩要两三百斤。
“其实,并不是化肥用得越多粮食就能增产。”农业专家介绍,之所以出现越用越多的现象,是因为大量多余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随着土壤养分大量积累,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不多施肥就减产的恶性循环。
为保护农业土壤环境,河北省大力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启动了种植业清洁生产工程,力争到2015年,农业清洁生产综合示范区达到15个,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60%,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盲目投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河北省是农药、化肥消费大省,近年来,全省平均每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在307.47万吨左右,每亩耕地平均施肥折纯为33.32千克,是发达国家每亩施肥15千克的2.22倍。
据相关部门调查,河北省化肥利用率仅为35%,农药利用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药、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未利用的化肥增加了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改变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减少和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
“农药、化肥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河北省农业土壤生态环境不佳的因素之一。”农业专家还介绍说,工业“三废”的不达标排放是河北省农业土壤面源污染面临的更大潜在威胁。
有关部门在2011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调查中,重点对河北省大中城市郊区农产品产区、工矿企业周边农产品产区、污水灌溉区农产品产区和一般农区4类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有1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可疑污染区域面积达676287.3公顷,占河北省地表总面积的3.603%;可疑区域内污染耕地面积达319891.4公顷,占河北省总耕地面积的5.065%;已发现有40万亩耕地不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11年刊发的《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报告》显示,河北省农业用地存在区域性土壤养分不足、区域性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普遍富集,具有远期隐患,唐海水稻田土壤、白洋淀周边土壤已不同程度存在重金属污染。
“农业土壤面源污染具有潜伏性,污染物的量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当发现土壤受到污染时,再回头治理已经十分困难。”河北省一位农业专家介绍说,作物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础地力,二是水肥管理。在发达国家,基础地力对粮食的贡献率可达70%,而河北省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