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在大漠中建设和谐生态绿洲

Eedu.org.cn 作者:陈力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6

  曾经荒凉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戈壁正在呈现勃勃生机。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阿拉善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统筹城乡发展,使当地闭塞落后、风沙滚滚的面貌发生重大改变。2010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财政收入实现43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328%、626%。

  在内蒙古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区,一株株葡萄秧苗不仅让乌兰布和沙漠美丽起来,同时使当地3600多农牧民退牧搬迁到葡萄园里,成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这一幕构成了内蒙古阿拉善盟坚持科学发展的生动缩影:生态不断恢复,生产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阿拉善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戈壁以及沙漠、荒漠草原就占到了25万多平方公里。长期以来,当地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余倍。近年来,阿拉善盟在与荒漠戈壁的长期斗争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在这个生存都很艰难的地方谋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遗余力抓生态建设。5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使全盟森林资源面积增加到204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全盟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25%。为从根本上扭转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阿拉善盟对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改变过去牧业向绿洲集中、牧民转为农民的做法,将生态移民直接安置到二、三产业。到2010年底,全盟已搬迁农牧民5000多户共1.5万人,全盟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由5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自然放牧牲畜头数减少了三分之一,近2000万亩荒漠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坚持工业富民强盟的指导思想,抓项目、调结构、扩总量、上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如今,阿拉善盟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十五”时期末的7∶58∶35调整为“十一五”时期末的2.6∶80.7∶16.7,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5.6%以上,形成了以盐硝化工、煤化工和矿产品采选加工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阿拉善开发区形成较大规模的金属钠加工销售基地,全世界每两件牛仔服中,就有一件使用开发区的靛蓝产品。同时,全盟有9家企业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奖励,8家企业被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近些年,阿拉善盟把就业、社保、增收三件大事当做提高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扩大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措施,5年累计新增城乡就业45958人。全盟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分别达到80%以上。全盟职工平均年工资由“十五”时期末的19231元增长到“十一五”时期末的42420元。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