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水而生 绿色合肥
淝水流古今
说合肥,就不能不说水。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东淝河与南淝河在古代皆被称为肥(淝)水,它们一入江,一入淮,孕育了合肥与寿春这两座历史名城。其中南淝河又名施水,穿合肥市而过,经过巢湖流入长江,为合肥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合肥因其“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重要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滔滔淝河水是合肥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10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就发生在这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在此交战,最终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作为著名的三国故地,合肥遗存着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至今还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在合肥厚重的历史画卷里,不仅有战争的铿锵,也有着数不清的风情旖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就在这里留下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合肥情事”。合肥,这座在姜夔笔下遍植柳树、意韵悠长的古城,留下了他遭遇过的一段刻骨铭心却有缘无分的爱情。正所谓“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一座赤栏桥,成了这位婉约派大家的情殇之地。而在姜夔之前,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玉楼春》,词曰: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尧章的惆怅,美成的慨叹,赤栏桥,因文人墨客的情怀笔触,成为一种凄美爱情的象征。
无论是战争的典故还是爱情的传说,都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肥居水而生,因水而盛,因水居要。水成了合肥之魂,与这座城市血肉相依、命运相连,水清则城活、水浊则城衰。水,承载着历史的延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成了当代合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合肥决策者在制定跨越式发展战略时,紧紧抓住了“治水”这个关键词。“十一五”以来,合肥在水环境治理上投入59.1亿元。临湖而生的合肥,正向世人展现出勃勃生机。尤其在南淝河治理方面,采取立法、工程、生态等综合措施,初步遏制了水质恶化的势头。
很多来过合肥的人,无论是来自一线大都市还是来自偏僻的乡野,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不是因为这座城市如何现代,也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古朴”,而是被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深深吸引。如果把北京比喻成一位典雅端庄的贵妇人,把上海看成是一位操一口洋泾浜充满活力的时尚女子,那么合肥则是一位地道的小资女人。
绿带绕新城
什么是小资女人?具体而言,就是她既受到了传统文化熏陶,保持了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又能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社会的变化,传统而又时尚。合肥在传承中发展,在扬弃中成长。
合肥的文化根基深厚。从大的文化地图上看,合肥襟带南北,承接东西。长江淮河两条地理分界线横贯安徽,合肥市恰恰处于江淮之间,自古就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交汇之所。
西南有大别山余脉紫蓬山,东北是江淮分水岭,东临巢湖。绕城园林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绿树碧水宛如丝带,束在新城旧市之间,合肥的自然胜景为人称道。地灵出杰人,合肥自古就“弦诵之声,接于四境。”合肥人素以憨厚老实,热情好客,明礼重德,喜文崇俭,能吃苦耐劳著称,故民风清淳,俗尚质朴。有“盗不能欺,利不能诱,兵不能怵”之美誉。因此,合肥历代名人辈出,如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段祺瑞、杨振宁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合肥人早已把师法自然的理念贯穿在合肥的发展之中。合肥是最早拥有原始卫星城的城市之一。早在19世纪中叶,为了防御兵祸,合肥近郊有很多村庄集中,在周围掘沟筑堤,形成“圩”,开始有几分“山寨”城池的味道,圩内农工商学兵五脏俱全,后来慢慢演化成今天的卫星城镇,如今较知名的有大圩、刘老圩等。由于建圩时疏通了河道、整合了交通,不仅可以抵御兵祸,同时还起到防洪、灌溉、生态保护等多种功效。如今防御功能早已不需要了,成为各具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尤其是在城市发展主城区功能升级换代的情况下,这些副中心既保留老城市的很多传统基因,又是城市的天然生态屏障,以这些绿色卫星城为依托,建成了全长100公里的外环高速森林生态廊道。同时,追求“量”与“质”的统一,不仅进一步增加绿量,而且还注重打造生态品牌。因此,一个个生态品牌应运而生——滨湖新区成为“全国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西南城区以优质人居环境和优美生态环境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合肥在化解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绿化”矛盾时,不惜代价尽量为绿地“让道”,仅“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就新增公园30个,城市绿地率达40.2%,绿化覆盖率达4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5平方米。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也像其他城市一样,形成了多个城市功能区。但合肥的现代化新区建设,不仅仅体现于时尚的现代建筑,更融入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沿巢湖建设的滨湖新城区,从规划之初,建设生态新城的理念即已确立并贯彻始终。滨湖新区启动建设两年多来,新建绿地2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4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将达到50平方米。
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富有传统绿色理念的合肥人提出环境综合整治“在生态环保建设上,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人们能够直接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合肥在沿巢湖岸线建设生态系统,修复堤岸生态,种植芦苇,放养食藻鱼类,增强湖水自净功能。
如今在任何一个自由市场上买时尚的东西并不难,可买到原生态的东西却并不太容易。但是,在合肥可以很容易地买到世界各地时尚的工业品,也可以买到诸如像泥制瓦罐、搓衣板等这样的“土产”;在合肥的任何一家菜市场,既能买到天南海北的时令菜蔬,也能随处见到新鲜的农家小菜。
为什么合肥能不失现代又保持传统?因为合肥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哲学理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信条,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合肥就是把绿色理念作为自己发展的信条和立身之本的。成就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往往靠“诗书”与丰富阅历的结合,而成就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就要靠一座城市自然与人文恰到好处的融合,彼此作用相得益彰。
宜居乐融融
合肥始终把绿色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立身之本。合肥“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925.6亿元提高到2702.5亿元,年均增长17.9%;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提高到476.2亿元,年均增长2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511亿元,年均增长4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17.3%提升至2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由第18位跃升至第15位。
“十一五”期间,中部发展速度独领风骚的合肥市,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尽管已跻身大都市行列,但在宜居方面,却始终保持着“小资城市”的本色,也因此,成为很多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尽管合肥在发展上也渴望追求速度,但是合肥没有盲目发展,合肥的发展并没有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不断创新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虽然合肥的工业发展迅速,但合肥的发展始终强调生态立市与环保先行。”在过去5年内,合肥没有新增一家污染型的企业。孙金龙说:“合肥占发达地区经济上的差距,要想通过一两年、两三年努力就赶上,可能不太现实。必须通过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但有一点,我们通过努力,与人家相比毫不逊色的,那就是生态环境,就是要做好‘绿文章’、‘水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一定要有这样的决心和作为。”
“十一五”末,合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到85%以上,巢湖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得到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7平方米增加到12.2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农村生态和农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合肥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6%,人均达到15000美元。同时也明确提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避免无序建设和低水平开发。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合肥的目标为“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巢湖西半湖水质明显改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0天。
城水交融,城湖共生。合肥市民的亲水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个宜业、宜游、宜居的滨湖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8大系统构建“绿色合肥”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